中国史书甚多,唯《罗织经》是由一名酷吏撰写,是叙述人类有史以来如何制造冤案的第一本书,作者系唐人来俊臣。
来俊臣(公元651年—697年),少时游手好闲,性凶险邪恶,好反复无常,以诡谲奸诈闻名。他最大的爱好是“妄告密”,即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诬告他人。由于狱吏查不出原委,刺史王续将来俊臣“杖之一百”,让来俊臣疼痛不已,躺了多日。
王续后被杀,来俊臣便写一信诬告辨冤,武则天破例接见了他,“以为忠,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不学无术的来俊臣当上大官,更肆无忌惮,他在丽景门内设监狱,号称进此门者百人无一可以活着出去,此门亦称“例竟门”。大将军张虔勖含冤下狱,不服,来俊臣命卫士将其乱刀砍死。范云仙诉说对先帝有功,来俊臣竟命人割去范的舌头。
为了整人,来俊臣设计了各种酷刑,如“突地吼”,让犯人在原地不停地转圈;又设“见即承”,给犯人加十几个枷;还有“铁圈笼”。总之,让人见了吓得魂飞魄散,以致当时上朝见驾的官员皆战战兢兢,早晨出门与家人告别时说 :“不知道今天出去还能与你再相见乎?”
来俊臣逞凶时,一人犯法,株连三族至九族,“前后夷千余族”。致使满朝文武皆噤若寒蝉,敢怒不敢言。名相狄仁杰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便成了来俊臣的眼中钉,他诬告狄仁杰谋反,亲自审问,你承认谋反可减免死罪,否则大刑侍候。狄仁杰只得认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心喜,以为得了口供,又命人以狄仁杰口气写了《谢死表》,以为大功告成。不再严加防备。
狄仁杰暗中向狱吏借来笔墨,在被子上撕下一块帛,书写冤情,托人送给儿子狄光远,狄光远持帛书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召来俊臣责问,来俊臣说,臣并未对狄仁杰用刑,并将狄仁杰的《谢死表》面呈武则天。
武则天对狄仁杰很看重,亲自审问,狄仁杰说:“我如不承认谋反,早已死于酷刑。”武则天又问《谢死表》是怎么回事?狄仁杰说是伪造的。狄仁杰终免死罪,贬为地方官,后又被起用。
来俊臣将其整人之法,编成《罗织经》,一确定对象,二告密检举,三等候上司批复,四逮捕用大刑,五逼供,不从者死于刑下,六互审控制,七将口供编造得毫无破绽。他总结自己经验:“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为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也就是说,不把案子办成惊天大案,不能引起大众注目。不让案子牵连出更多的人,不足以显示办案人的能力。这样做了,上司有安全感,也会奖励下级。唐朝名相狄仁杰阅后,全身颤抖,冷汗迭出。女皇武则天读完亦仰天长叹:“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
由于来俊臣不断诬告陷害名臣大将,还以此威胁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武则天见他闹腾得太过分,不得已在万岁通天二年,将46岁的来俊臣斩于闹市示众,满城男女老少争相剐其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