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三上·炳烛行

2022-01-25    作者:方鸿儒


  古人在读书、作文与求知方面多有独到体悟,值得今人悉心领会,学以致用,譬如董遇的“三余”读书经。史载:三国魏人董遇,个性质朴木讷却嗜书如命,与其兄上山采集谷物维持生计,间隙时仍手不释卷而遭其兄哂笑。有个好学者希望拜董遇为师。董遇劝其先读书自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该学子却抱怨说:“我苦于没时间读书啊。”董遇就开导他说:“你可利用‘三余’时间啊。”学子不明就里,问道:“何谓‘三余’?”董遇解释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天是一年闲余时间,夜晚是白天剩余时间,阴雨天是不外出务农的闲暇时间 ,都可用来读书。

  再譬如欧阳修的“三上”文章。话说越王之子钱思公虽出身富贵之家,却无不良嗜好,曾对其下属说:“我平生只喜欢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躺着读各类杂记,如厕时就读诗词小令,不曾有片刻时间放下书卷的。”欧阳修的同僚谢希深也说过类似的话:“和我同在国史院的宋公垂,每如厕必腋下夹着书前往,边走边诵读,琅琅之声远近都能听到,真是好学啊。”欧阳修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和厕座上。大概只有在这‘三上’处才可以集中精力 ,构思文章吧。”欧阳修的心得不但风趣,且极具个性。因为大凡喜欢舞文弄墨者皆有体会 :唯其适合自我个性的特定时间与场合 ,最易激发灵感,草成文稿。

  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相传晋平公问师旷(盲眼乐圣)说,“我已年届古稀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燃烛照明)而学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嘲笑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盲臣我怎敢嘲笑君主您呢?我听说:年轻时好学,就好像初升的太阳,明亮而温暖;壮年时好学,就好像正午的阳光,灿烂又强烈;老年时好学,就好像点燃的蜡烛,虽不很亮,也能照亮周围。点燃蜡烛照明前行,和在黑暗中走路两相比较,您以为哪个好呢?”平公说:“你说得好啊!”

  “炳烛前行”自然要比摸黑走路明智易行。比喻巧妙,说理生动,令人信服:任何年龄段,“求知”不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