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在“一·二八”事变前后

2022-01-22    作者:朱少伟

2.jpg

1.jpg

  1931年8月13日,宋庆龄返回申城,赴上海西摩路宋家老宅(今陕西北路369号),到母亲灵前祭奠;8月18日,出席母亲葬礼。不久,日军大举入侵东北,她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崇高威望,在沪以各种形式推动抗日救亡。

   

  积极拥护党的政治主张

  

  国民党当局面对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却推行不抵抗政策,残暴镇压学生爱国运动 ,宋庆龄对此感到非常愤怒。

  1931年12月20日,上海许多报纸发表《宋庆龄之宣言》,宋庆龄明确表示,“当作一个政治力量来说,国民党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不忍见孙中山四十年的工作被一小撮自私自利的国民党军阀、政客所毁坏。我更不忍见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的中国,因国民党背弃自己的主义而亡于帝国主义”“我深信,虽然今天当权的反动势力在进行恐怖活动,中国千百万真正的革命者必不放弃自己的责任;反之,由于国家当前的形势危急,他们将加紧工作”。

  翌年1月3日,在党组织的支持和宋庆龄的帮助下 ,美国记者伊罗生和史沫特莱等在沪创办英文刊物《中国论坛》,其创刊启事称:“它将成为中国发表受到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报纸的压制、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将之歪曲的消息和观点的媒体。”1月27日,驻沪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发出《中央紧急通知》和《为武装保卫中国革命告全国民众书》。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宋庆龄积极拥护。

  那时,宋庆龄曾在上海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寓所与史量才、杨杏佛交换对局势的看法,她明确地说,“日本人得寸进尺,气焰很盛,看来上海的战事是不可避免的”“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抗战情绪很高,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的态度都很坚决,应当给他们以支持,作他们的后盾”。史量才马上表示:“万一战事发生,我当追随夫人,尽瘁国是,支持十九路军抗战到底。”

  

  竭尽全力支援十九路军

  

  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

  烽烟初起,日军在沪有海军陆战队一千八百余人 、武装日侨四千余人,以及战机四十余架、 军舰二十三艘、装甲车数十辆;在沪宁地区承担卫戍任务的十九路军三个师共三万余人 ,其中第六十、六十一师分驻苏州、南京一带,第七十八师两个旅驻扎上海。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让陆战队分三路突袭闸北 ,攻占天通庵车站和北站。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号召、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立即指挥反击,驻扎市区的第一五六旅在前来接防的宪兵第十六团配合下 ,于第二天夺回天通庵车站和北站。1月30日,宋庆龄、何香凝赴真如十九路军前线指挥部慰问,她热情地褒奖该军洗刷了“九一八”不战而退的耻辱,还向阵地上的官兵发表演讲:“你们抗战的枪声一响,海内海外,男女老幼,都觉得出了口气!亿万同胞声援你们,支持你们!”

  2月6日,宋庆龄偕宋子文夫人张乐怡再次到真如镇犒军 ,她在巡视战地时手捧战利品——日军炮弹在残壁前留影 ,以表示与十九路军官兵一起抗战到底的决心。

  2月2日,日军从国内调来航空母舰两艘、各型舰艇十二艘、陆战队七千人;蒋光鼐得到消息,命令第六十、六十一师赶往上海。第二天,日军又向闸北进攻,很快被守军击退。日本内阁遂派第三舰队和陆军久留米混成旅团来沪,并由第三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接替盐泽负责指挥。从2月7日开始,野村改变攻击点,让久留米混成旅团进攻吴淞、陆战队进攻江湾,妄图从右翼突破;十九路军依托吴淞要塞和蕰藻浜水网地形与之激战,第六十一师将进攻纪家桥、曹家桥和偷渡蕰藻浜的敌兵分别歼灭,使日军不得不龟缩于上海租界。2月12日,宋庆龄又前往吴淞,她不顾日机在上空盘旋,毅然到前沿阵地向官兵致意,而且对旅长翁照垣说:“守吴淞之功极伟,尤望继续奋斗,不使我中国有寸土入于敌人之手。”翁照垣当场代表全旅官兵回答:“以卫土为责之将士,决不使敌人稍肆横暴,使敌人决无越雷池一步之机会。”

  2月14日,日本内阁派陆军第九师团来沪,并由师团长植田谦吉接替野村负责指挥。同日, 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率所部第八十七、八十八师和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增援上海,归十九路军统一指挥;第五军坚守左翼防线即江湾北端、庙行、吴淞西端,十九路军坚守右翼防线即江湾、大场以南和市区。2月20日,植田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卷击”的战法,指挥日军发起总攻。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互相配合,顽强抵抗,并组织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夹击突入江湾、庙行接合部的敌兵。经过六昼夜的争夺战 ,日军遭到重创。

  由于国民党当局没有发给棉衣,并拖欠军饷,十九路军官兵在数九严寒仅穿单薄衣裤 。宋庆龄从前线归来,立即发动各界紧急提供御寒衣物 ,得到踊跃响应。数日之内,三万余套棉衣、丝棉背心分批送到阵地 。在十九路军顽强作战之际,后方也形成一条战线——党领导的以沪西为主的日商纱厂工人同盟罢工。宋庆龄曾邀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党团书记吴驰湘到寓所,了解工人斗争和生活情况,并请代将两万元支票转交沪西罢工委员会。此后,她又设法再次为罢工工人筹集捐助。

  其间,宋庆龄重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宋庆龄和陶行知等曾与《申报》总经理史量才讨论该报的言论方针,认为它应有更鲜明的支持抗战主张 。因而,这份全国影响最大的报纸对前线战况和民众抗日动态等都及时报道,并曾出版增刊。

  宋庆龄作为国际反帝同盟的领导成员,还呼吁各国著名人士主持正义,谴责日本侵略中国。这产生很大反响,如高尔基于3月2日在苏联《消息报》发表《响应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呼吁》,其中说:“援助中国——世界无产阶级团结的表现——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眼看战况糟糕,日本内阁决定组建上海派遣军,由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担任司令官;接着,又让陆军第十一师团 、第十四师团增援,在沪总兵力达到九万人,还有舰艇八十艘、飞机三百架。而守军总兵力则不足五万人,装备也差,况且经过月余苦战疲惫不堪,左侧浏河一带江防薄弱。3月1日,白川在指挥第九师团等部正面进攻的同时 ,让第三舰队护送第十一师团驶入长江口,从浏河口、杨林口、七丫口突然登陆,迅速进行包抄。因 国民党当局妥协退让、拒派援兵,守军寡不敌众、腹背受敌,于3月2日晚撤退至南翔、昆山第二道防线,淞沪地区被日军占领。然而,日酋白川并无好下场,在4月29日“祝捷”时被炸重伤致死。

  一个多月的淞沪抗战中,上海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给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十九路军被迫撤离后,许多伤员留在当地。宋庆龄鉴于原战时医院力量分散,便与何香凝等积极奔走,借徐家汇交通大学部分校舍建起国民伤兵医院,使伤员们都得到妥善安置和治疗。美国记者斯诺的《她为中国民众而战》记述:“当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转向革命,拒绝将该市让与日本人时,宋庆龄夜以继日地工作。她在交通大学筹建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国际医院,并且招募了一些妇女准备被服、床单、绷带等物,还把自己的住宅当作仓库,每天都从那里发放这些物品。”


  主持远东反战会议

  

  1932年8月27日至31日,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未能莅会的宋庆龄被推选为名誉主席。会上宣布成立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设总办事处于法国巴黎;宋庆龄被推选为该委员会委员,并决定第二次会议在上海召开。宋庆龄接到通知后,便开始筹划。

  1933年3月8日,宋庆龄在沪出席国民御侮自救会筹备大会,当选该会主席。她发表讲话时,号召民众紧密团结,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呼吁“唤起中国的一切男子、一切妇女与一切的青年,尤其是工人、农民、学生与义勇军一齐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努力于这次解放的奋斗, 努力于中国统一的完整”;并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全国军队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配以适当的军械与飞机,应开拔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满洲、热河”“人民应全部武装,组织人民自卫团”等要求。

  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发出《中央关于欢迎国际反帝非战大同盟代表团来华及反帝大会的筹备通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冯雪峰负责具体落实 ,并设立专门机构,出版《反战新闻》特刊。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宋庆龄作为筹备委员会主席积极开展工作,并发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中国代表的声明》,其中呼吁,“必须把世界工人阶级和全体劳苦大众的战斗力量组织起来,惟有他们才有使帝国主义列强的战争计划归于零”。世界反战委员会代表马莱、古久里等四人抵沪时,她还亲自去码头迎接。

  9月30日,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在上海汇山路(今霍山路)85号举行,国际国内代表六十余人出席 ,由宋庆龄主持并致开幕词。由于受到百般阻挠,会议筹备一波三折,只能调整规模、秘密举行,使不少代表无法与会。会议推选马莱、古久里、宋庆龄等九人为主席团成员,毛泽东、朱德、鲁迅、高尔基等为名誉主席。在马莱报告各国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形势之后,宋庆龄作《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演讲。会议通过《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法西斯的决议及宣言》《反对白色恐怖的决议》《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对苏区红军的五次“围剿”的抗议书》等,还成立了由宋庆龄担任主席的世界反战委员会中国分会。

  

  图片说明:1932年1月30日,宋庆龄在真如与蔡廷锴合影

  十九路军在闸北抗击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