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麐,字仲仁,生于1867年,苏州吴县人。他曾在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1912年,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他被任命为总统府秘书长。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张一麐坚决反对,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他愤而辞职。袁世凯死后,张一麐退出政界,回到苏州老家,从此闭门不出。
抗战全面爆发后,张老的平静生活被打破,然国难当头之际,他决定以笔为刀枪,创办《斗报周刊》。在发刊词中,他呼吁当局倡行“三不主义”,即不可不抵抗,不签订丧权辱国之条约,不压制舆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1937年8月中旬,日军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张老热血沸腾,萌生了要披挂上阵的想法,他谋建一支“老子军”,号召60岁以上的老人加入队伍,全国各地的老人纷纷响应。“老子军”一事传到南京民国政府,蒋介石9月16日致电张一麐,称“军事组织,贵在严整,军事名称,未可轻用”。这样,“老子军”腹死胎中,终未建成。
张老并不气馁,马上又联络各界爱国人士成立“抗敌后援会”,建立24个临时医院,赴淞沪战地前线抬运伤员和阵亡将士遗体,先后救治了五万余名伤兵,收殓了阵亡将士遗体1200多具,还收容难民十余万。
1937年7月,中日淞沪大会战前夕,郭沫若满怀爱国热情,自日本回国,投身全民抗战。郭沬若虽与张一麐素不相识,但听闻张老的感人事迹,不禁肃然起敬。1937年9月中旬,郭沫若前往南京,路过苏州,便独自一人去叩访张一麐。他和老人谈得很投机,老人把他当时诵咏沪战的诗作油印件送了一份给郭沫若。这些斗志昂扬、同仇敌忾的诗作,以后在以郭沫若为社长的《救亡日报》上逐次发表。在一个书案上,放着一张老人新写好的小条幅,临的是苏东坡的诗:“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头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指阮籍)今何在,青眼观人万里情。”老人把这个小条幅送给了郭。据郭沫若后来回忆说,自己过后,对当时他们谈过些什么话,已没有什么印象。但在他五十初度时,老人有诗四首相赠,第一首便是记述他们第一次见面的这件事:“不速嘉宾远道来,故乡三径为君开。雄谈惊座吟肩耸,始识金台有郭隗(战国时期燕国抗秦名臣)。”这使郭沫若很是感愧。
上海成为孤岛后,郭沫若离沪赴香港,又由香港到广州,计划《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就在那时候,他听到一个谣传,说日寇进迫广州时,张老预先换上僧服向山里转移躲避 。后来张老的去向为日寇侦得,便逼他下山担任伪职,老人竟跳井自尽了。在郭沫若看来,此传言有相当的真实性,因为以张老的气节,是一定要为民族增光的。所以,他信以为真,为老人的殉节而失声痛哭,还专门写了一篇追念文章刊登在《救亡日报》上。但真实的情况是,苏州沦陷后,张老不肯离去,隐居于穹窿寺组织抗日,后经人力劝才安全撤离。
郭沫若生祭张老的事,事后自然也被老人知道了。后来在“七七”事变一周年于武汉召开纪念大会的时候,张一麐见到了郭沫若,说起此事,彼此大笑。在老人所赠郭沫若的第二首诗,记的就是生祭这件事:“寇至谣传井有仁,东坡海外诔文陈。汉皋(指武汉)再悟惟狂笑,离乱余生意倍亲。”这堪称忘年之交中一朵惊喜交集的小小浪花了!
不料张一麐竟于1943年10月24日遽尔与世长逝,这使郭沫若不由得悲从中来,第二次为痛悼老人而泪下。但郭沫若深信,除了和陆游一样“但悲不见九州同”外,老人当别无遗憾了。虽说他曾两次哭老人,但他觉得老人依然是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