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政治上。宋太祖赵匡胤以“重文抑武”为建国方略。节省了庞大的军事消费,经济建设得以加速,推动了商业发展。“抑武”是社会长期稳定的一个标志,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繁荣昌盛,商品经济可持续发展。“重文”更是硕果累累。“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还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名家大家的迭出,得益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安。
二是制度上。宋代以前城市管理实行的是“坊市”制度。这种制度把居民住的地区“坊”和商品买卖的场所“市”分割开来,规定在居住地区内不能设摊销售商品,要做买卖只能到“市”里去,这就限制了市场的发展。为适应漕运发展和军事需要,宋仁宗允许居民沿路设摊售卖商品。于是,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街巷制”逐渐取代了自周朝以来以控制为目的的“里坊制”,城市的职能随之从政治军事中心逐渐转变成了经济文化中心。根据文献记载,北宋的社会分工十分细化,行业数量远超以往的历朝历代,这些分工细化的行业,或集中在城市的市场,或分布在大街小巷,由此,发展经济成了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建设也不再严格遵守周礼所要求的方正规则,不再强行要求修建棋盘式的道路以及里坊布局,允许街道两侧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市场得以空前繁盛起来,营业时间由店主自主决定,甚至可以通宵营业,一些集市常常到了半夜还是灯红酒绿。这一切不仅打破了商品经济的地域界限和时间限制,更是让市场变得更加自由开放,有效促进了自由贸易,肥沃了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土壤。
三是文化上。伴随市场繁荣而来的,就是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收入稳定,生活优越,思想开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充满时代色彩的市民文艺应运而生,市民活动场所开始增加。文化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市场繁荣。在“瓦子”“瓦舍”“勾栏”这些宋朝的游乐场所,上演的节目丰富多彩。当时汴梁城中有50多家“瓦子”,表演的是相扑、傀儡、影戏、杂剧、“背商谜”“学乡谈”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