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皇帝与宰相是君臣关系。宰相是辅助皇帝、总揽政务、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宰相起于先秦(当时称相国),终结于明初。喜怒无常的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先后任命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为相,他害怕皇权受相权挑战,将两个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灭族,一个被赐死(汪广洋),而徐达之死,也与其送烧鹅有关。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索性大权独揽,废丞相(宰相),罢中书省,亲自掌管六部。两年后,他自觉力不从心,设文渊阁大学士当其顾问。朱棣篡政,设内阁参与政务,当时的解缙、黄怀为内阁主要人员。至明英宗即位,始有内阁首辅。据《明实录》载,李贤是内阁辅臣中第一位“首辅”。
明朝内阁首辅,自李贤起,共76任,计56人。其中李时、夏言是四任首辅,杨士奇任首辅时间最长,达19年之久,寿命最长者是刘健,享年94岁。
刘健(1433年-1526年),字希贤,河南洛阳人。他师从大儒薛瑄,少时闭门攻诗,熟读经书。天顺四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翰林编修、少詹事,为太子朱祐樘的讲官,他讲仁政与虚心纳谏,对朱祐樘日后管理朝政很有影响。朱祐樘即位为明孝宗,刘健为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弘治十一年升为内阁首辅。他行事光明磊落,敢于直言,得罪了不少人。国子监学生江瑢弹劾刘健、李东阳,明孝宗为安抚二人,将江瑢下狱,刘健却竭力为江辩护,江瑢无罪出狱。刘健气度恢宏,从不私下结交同僚,也不在群臣中议论长短。刘的为人在朝臣中有很佳口碑。
当时蒙古骑兵南下,明孝宗欲增加军饷,刘健为减轻百姓负担,提出缩减内宫修建费用,以裁减冗官来保证军饷,明孝宗接受。
由于刘健诚心辅政,竭尽所能,知无不言,而明孝宗又是明代皇帝中最勤勉且又能虚心纳贤的好皇帝,因此,“弘治中兴”是一段明孝宗朱祐樘与刘健君臣合创政通人和的岁月。
可惜明孝宗朱祐樘操劳过度,于弘治十八年驾崩。即位的明武宗朱厚照好贪玩享乐,他宠幸太监刘瑾。刘健屡次上疏,指责贵戚太监涉政、政令错误百出,明武宗表面敷衍,实置之不理。刘健呼吁朝臣联合起来铲除阉党,刘瑾很惊慌,向明武宗哭诉,明武宗对刘健的力奏本来就恼火,便任命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失望的刘健再次要求退休,明武宗便爽快地让他告老返乡 。
刘健退休后,刘瑾更为嚣张,增设特务机构,诬陷53位朝臣为“奸党”,刘健排在第一。在刘瑾的挑拨下,朱厚照将刘健削职为民,剥夺一切封号。同年,太监内斗,杨廷和用计,刘瑾被杀,刘健官复原位。但喜欢玩乐闹腾的明武宗又宠幸另一位宦官张永,数次隆重南巡,扰民不已,刘健力奏无效,气得吃不下饭:“我辜负了先帝之重托。”
世宗即位,他派人慰问年寿90的刘健,将其比作北宋名臣司马光、文彦博。刘健至嘉靖五年冬逝世,留下数千言奏章,劝明世宗“正身勤学,亲贤远佞”。刘健逝世日,朝廷辍朝一日,追赠其为太师,谥号“文靖”。
《明史》称其“事业光明俊伟,明世辅政鲜有比者”。此言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