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12月,黄巢军攻入长安。此时,著名诗人韦庄却还滞留在城中。兵乱的苦难,使韦庄写下著名长诗《秦妇吟》:“……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而一位将在20年以后收留他、此时尚不相识的军人,刚刚出城。王建作为忠武军将领,匆匆护卫唐僖宗逃亡成都。公元十世纪,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大乱局面。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北中国大混战。在南方割据的是吴、吴越、前蜀、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等,相对安定。
是什么吸引大批的中原文化人纷纷入蜀,以至后人提到词在唐末五代的异彩,总会把目光投向那里?词人们创作的《花间集》至今光彩摇曳。如果只是避乱,当时江南诸国都较安定,为什么这些诗人文化人,独热衷于投奔西蜀 ,使他们不畏蜀道之艰,欣然远赴?我想,应是前蜀、后蜀国王对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人的尊重。
前蜀王建(847年-918年),河南人,少时以屠宰、贩卖私盐为生。三十多岁投奔政府“忠武军”与黄巢部队作战,因军功典领唐皇家卫队神策军。在护卫逃难的唐僖宗时,他冒死效忠唐室:“负王玺以从。至当涂驿……栈道几断。建控僖宗马冒烟焰中过。宿坂下,僖宗枕建膝寝。”僖宗醒来,感动泣下。二十多年后,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
王建目不识丁,却喜欢文化人。这与他具有政治眼光和曾在皇室担任过警卫工作经历不无关系。他有这样一段肺腑之言:“吾为神策军将时,宿卫禁中,见天子夜召学士,出入无间,非将相可及。”可见“天子夜召学士”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唐天子与学士的关系“非将相可及”,给予了他何等的启蒙。于是我们看到两个著名诗人出现在王建的宫廷之中。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诗僧 。钱镠称吴越王,贯休往投贺诗——即“满堂花醉”“一剑霜寒”之诗。钱有称帝野心,要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贯休答:“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飞?”贯休离吴越入蜀。王建予以极高礼遇,赐号“禅月大师”。公元 912年2月15日,蜀王游禅院,赐茶、药、彩缎,令贯休诵近作。王公贵戚环坐。贯休依然孤云野鹤,当蜀王面,朗诵辛辣的讽刺诗《公子行》:“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艰难稼穑皆不知,五帝三皇为何物!”贵戚失色。王建却能听得下,可见其气度。
另一位被王建实实在在委以治国重任的,是《花间集》中领衔的诗人韦庄(836年-910年)。韦庄出身世家,但大半生不得志。虽然祖先中有韦应物,辉光灼灼,韦庄却屡试不第。于是游江南,涉潇湘。直到58岁才考中进士:“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但此时唐已进入尾声。
韦庄的真正“知遇”,还是晚年得到王建赏识之后。面对北方的战乱,向往南方的安宁,韦庄吐出“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的心声。公元901年,韦庄应王建之聘请入蜀,王建将其倚为肱股 ,使韦庄得以一展“平生志业匡尧舜”的抱负。优异的生活,也使他享有“又拟沧浪学钓翁”的闲适。就连当初江南江北苦苦奔波的回忆,也过滤得如此美好:“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与韦庄同时入蜀,还有毛文锡、牛峤等。王建在兵荒马乱中,保护了一大群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