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晚清的《点石斋画报》

2021-12-14    作者:曹伟民

3838-7_Embed2.jpg


  曾经创设在汉口路上中国最早的画报《点石斋画报》(见图),由点石斋印书局于光绪十五年(1884年)创刊,每月出版三期,每旬一册,为图八页,用连史纸石印,上文下图,每幅画都有数百字的简要说明。标题多用四字,且常用典故,突出自成一体的图说特色,既符合国人传统的美术欣赏习惯,又确实使人耳目一新。画报随《申报》附送,零售银五分。该画报所绘的内容 ,全系市民关心的新闻、要闻,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极受读者欢迎。《点石斋画报》诞生在上海,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势也。

  所谓天时,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开始萌芽之势。1872年,《申报》创办,历经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1884年5月,《申报》馆主英国商人美查在华办点石斋石印局,在上海创办了《点石斋画报》。与此同时,印刷业的进步也推动了石印术的繁荣 。当时,几乎与石印技术同步出现的中文铅印技术和石印术一起采用 ,使书籍报刊的快速批量印刷成为可能。而且,印刷费用大大降低,为文化书籍的普及化、平民化,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

  所谓地利,《点石斋画报》诞生在堪称中国近现代报业重镇的上海。19世纪70年代初,上 海外滩地区的望平街逐渐形成为一条报馆街,虽全长不足200米,但《申报》等数十家报馆的报纸均集中于此出版。每天黎明和午后两点左右,报贩子便在这里云集,人声鼎沸,煞是热闹。

  所谓人和,《点石斋画报》汇集了一批优秀画家和“粉丝”读者。画报主笔吴嘉猷,字友如,自幼学画,擅长工笔,人物、仕女、山水、花卉、鸟兽、虫鱼无不能。他绘画用笔细致,刻画入微,既有中国绘画的传神本领,又能推陈出新,吸收西方绘画的透视、写真等技法,是画报的主力画家。除了主笔吴友如之外 ,画报还有一批固定的供稿画家 ,是由《申报》刊登启事公开“招请名手绘画”应召而来的,他们中大多是居住在上海的画家。《申报》还邀请全国各地画家征稿,每幅画稿酬高达2元大洋,因此吸引了很多零星投稿的画家 。参加编绘的画家都是擅长年画 、工笔画的高手,他们所绘的4000 余幅图画,景象细致且场面宏大,内容各有侧重且情节不雷同。

  《点石斋画报》人气之旺,还因凝聚了一大批“粉丝”读者。《点石斋画报》存在的十五年间,正是晚期中华帝国的多事之秋。身处“门户开放”的最前线,上海的士绅与民众自是最能体会,也最为关注与外国列强的接触。因中法战事的刺激而创办的《点石斋画报》,不管是关系重大的军事战争、外交谈判、租界协议,还是近在眼前的华洋杂处局面,都与上海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样,画家的笔下呈现的晚清“奇闻”“果报”“新知”“时事”四大景观,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上海乃至全国的一大批读者。

  《点石斋画报》前后共刊出6集合为44册,共刊出图画4650余幅之多。除在上海随《申报》附送和零售外,还在北京、南京、广州等20多个省会城市发行。自点石斋后,《飞影阁画报》《图画日报》等相继崛起,如今流传最广的连环图画,无不受到《点石斋画报》的影响。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点石斋画报》内容不免瑕瑜互见、美丑杂陈,但它的倾向和风格总的来说具有进步性。《点石斋画报》开启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时事和传播新知的办报新路 ,是研究百年前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