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讨袁飞机队

2021-12-11    作者:容子

3837-7_Embed1.jpg


  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复辟,孙中山第一次讨袁失败,于1915年8月2日取道台湾转赴日本重组革命力量,重新制定中华革命党的方略,筹划组建军政府,继续策划讨袁工作。孙中山在革命武装建设中,特将飞船、飞艇的编制、装配、制造、修理列于海军部组织条例第六条,正式把培养航空人才和建立航空力量作为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先生亲创飞行学校

  

  1915年4月,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友人的协助下,于日本洋贺县八日市琵琶湖创办了“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为组建革命飞机队准备力量,这是孙中山先生亲自创立革命武装力量的发端。

  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的创办 ,是在日本朋友梅屋庄吉的大力协助下促成的。梅屋是中华革命党的顾问,毕生致力于中日友好 。他特将日本民间航空的创始人山口县柳井的坂本寿一推荐给孙中山先生相识。

  孙中山先生宴请了坂本寿一 ,席间由宋庆龄当翻译 ,孙先生与坂本就飞机的作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孙先生对坂本说:“怎么样,跟我拉党干吧!我们将在国内杭州修建机场 ,开办飞机学校,你务必加入我们党,然后做我们的飞行教官。”坂本事后回忆说:“我发现孙先生对飞机的作用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我感到大吃一惊,钦佩不已。”

  第二天梅屋庄吉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参加筹建中华革命党飞机学校。当时由于国内战事无法建校,经过梅屋庄吉和坂本寿一两人奔走,多方交涉,将飞行学校设在日本洋贺县近江八日市的郊外 ,就在当时的陆军学习场用地挂上“中华革命党近江八日市飞行学校 ”的牌子,开始了紧张的训练 。学校一开始就聘请了坂本寿一和吉田安二等3名日籍飞行教导、6名日籍机械员。学习成绩以胡汉贤 、李文耀、刘季谋三人最为优异。

  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办飞行学校,组建讨袁飞机队,闪烁着他“航空救国”的战略思想和先进的空军军事学术思想。当年的华侨飞行学生胡汉贤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先生讲,现在有华侨捐献飞机3架,以在西京八幡町八日市机场开办本党飞机学校,聘请日本人为教官,委派周彦时、夏重民两人负责该校事务,你可加入学习飞机技术,将来会有用处。”

  当时学生有20多名,其中有胡汉贤、刘季谋、李赦、马超俊、李文耀、姚作宾、万杰、陈肆生、韩鲲、马少汉、曾更谟等,大多为广东籍华侨。孙先生常到该校视察,以“航空救国”的思想激励学员,并阐述飞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断言“飞机是未来战争决胜的武器”,提高大家对飞机在战争中地位的认识。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决定回国部署讨袁 ,并命在日本的飞机及各同志速回 。同时敦促华侨革命团体“竭力筹捐多购飞机”,称“此时购飞机组织飞机队参战更为重要”。

  1916年5月,孙中山先生发出了《第二次讨袁宣言》。蔡锷、李烈钧从云南举兵讨袁,但距北京甚远,军事上对袁的威胁不大,孙中山认为:必须在袁的心腹近膝之地予以军事上的打击,才足以奏效。随即决定在山东半岛组建中华革命党讨袁军,全称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委居正为总司令,陈中孚为参谋长,司令部设于青岛。旅居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华侨也组成“讨袁军华侨敢死先锋队”,于6月初回国进入山东潍县 ,归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指挥 ,改编为“中华革命军华侨义勇团”,团长夏重民,副团长胡汉贤、伍横贯。

  北洋军阀政府当时在军事上仍处于优势地位,倒行逆施变本加厉,革命党人到处受到迫害。5月18日,北洋军阀在上海刺杀了中华革命党的重要领导人陈其美。孙中山先生对当时的国内局势做了认真分析,指出:如果山东战局失利则第三次革命势将失败,这是革命党的大事,这时派兵支援已来不及,只有派飞机参战最为合适,这将胜过派遣一万兵力。

  5月24日,孙中山下令将“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迁回山东潍县,改编为讨袁飞机队,委任胡汉贤兼任飞机队管理主任,令其“一面续行训练,一面参加作战,以壮起义军势”。正当“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指令,积极筹划迁校的过程中,6月6日袁世凯暴毙,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北洋军阀政府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继续采取敌对态度。

  北洋军阀的反革命行径 ,使孙中山更加坚定地“以袁之死为契机,给北洋军阀政府沉重的打击 ”,对飞机参战的要求更加急迫 。6月7日,孙先生致电居正:“飞行家尾奇同廖仁、谢菘生赴潍与兄商飞行事。”6月28日,飞行学校全体师生(共87人),飞机3架,乘由日本神户直到青岛的轮船,于7月2日驶抵青岛,随即进驻潍县机场,正式编为“华侨义勇团飞机队”,隶属“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华侨义勇团 ”,归居正指挥。

  飞机队队长由骑兵队长吴光梅兼任,飞机队下设三个队:第一队配备美式JN-4飞机1架,由胡汉贤率领;第二队配备美式JN-5飞机1架,由刘季谋率领;第三队配备英式剪风号飞机1架,由李赦率领。


  首次尝试飞机队作战

  

  华侨义勇团飞机队迁至山东潍县后,边训练边配合军事行动,多次执行侦察敌情、散发传单、投弹轰炸等任务。飞机队8月初配合地面部队攻打济南 ,散传单近万张,晓喻敌军弃暗投明 ,不可附逆。飞机在城内外北洋政府军上空作低空盘旋,散发的传单上印有“快投降,否则就要投炸弹”,引起了敌军恐惧。接着,飞机队对北洋政府的军队实施轰炸 ,将土炸弹投向敌军阵地,威力有限,但心理威胁甚大。北洋军队的军心动摇 ,而革命军的士气为之大振。山东督军靳云鹏受斥辞职,由张怀芝继任。后北洋军阀部队派出代表谈判,要求不再轰炸。

  孙中山先生在袁世凯死后曾致电黎元洪,提出恢复共和国体,恢复约法,召开国会。黎元洪表示同意将讨袁军改编为国军。随后南方各省取消独立,北洋政府重新任命了各省的督军、省长,并欢迎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到北京和谈,协商改编工作。北京政府同时派出代表曲同丰到潍县与革命军进行谈判,并于9月21日举行了签字仪式。

  签字的当天,义勇团飞机队正在潍县上空飞行。当双方代表到城内练兵场校阅双方部队时,飞机队的飞机多次俯冲,低空通过。这是孙中山先生亲创的第一支革命飞机队的最后一次示威飞行。此后中华革命军东北军被改编 、遣散。对华侨义勇团,原北京政府拟将他们编入保定军官学校为学员 ,飞机队全部设备及人员调往北京南苑航校,称为中华民国飞机学校。但遵照孙中山的指示 ,除了马超俊投奔北洋军阀外 ,全团革命同志于11月返回上海,回到中华革命党部所在地。讨袁飞机队宣告结束。

  孙中山先生在和谈签字前就曾电示:“华侨义勇团同志全体返上海办实业。”后又亲笔致书义勇团同志(原信存夏重民处),大意是:“现在革命尚未达到目的 ,帝制作孽北洋军阀盘踞要津 ,随时可以死灰复燃,未来的革命事业依赖华侨之处还多,现在不可混入军阀队伍,助长反革命势力,埋没我华侨之革命正气。要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当年许多同志,中了袁逆之毒,提倡功成身退,放弃革命,贻患到今,费了偌大的力量,牺牲了多少同志,始有一线曙光,但仍未可

  乐观。我人今日不是做官时候 ,还是干革命时期,现在革命工作正系开端,真正的革命,还要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这有待于后来人继续努力及华侨共同奋斗 ,要深知缔造共和之艰难,必坚持革命到底……”词意恳切,甚为动人。

  由于黎元洪拒绝召开国会 ,再毁约法,地方军阀又相继割据 ,1917年7月孙中山乃率领海军从上海乘“海琛号”南下广东护法。部分国会议员也相继赴粤 ,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8月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先生为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华侨义勇团留在国内的同志追随孙中山到粤,编为大元帅府华侨队,警卫大元帅府。孙中山先生再派胡汉贤等前往加拿大联络华侨,创办中华革命党强华飞机学校,培养飞行人才。

  

  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及实践

  

  1910年孙中山先生在游历美国并进行革命活动时 ,产生了运用飞机作为革命武器之用的思想 。3月底,孙中山抵达檀香山,致函同盟会员李绮庵,谈到掌握飞机的重要性,信中说:“飞船(即飞机)练习一事,为吾党人才中不可缺,其为用自有不可预计之处。”

  1911年9月14日孙中山先生致函肖卫汉,谈到飞机与军队机动的关系,称“飞机一物,自是大利于行军”。1911年12月,孙中山致函海外会员敦促成立飞机队 ,为革命起事之用,信中说:“阮伦兄弟谋设飞机队极合现时之用。务期协力助成以为国家出力。”

  辛亥革命爆发,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下,美洲华侨在中国同盟会美洲总支部的领导下 ,组成华侨革命飞机团,于1911年12月回国参加革命。先行回国的华侨飞行家冯如于10月参加了辛亥革命,被任命为“广东军政府飞机队”队长。

  1913年初,华侨在美设立飞机制造公司,并制成了第一架飞机。孙中山先生电令华侨飞行家谭根准备携带飞机回国,参加革命军讨伐袁世凯。后因“二次革命”失败,此举作罢。但孙中山对利用飞机作战,已见诸行动。

  1915年2月20日,孙中山在致南洋同志函时称:“按飞机为近世军用最大利器……于国家前途 ,吾党前途均至有裨益……希成立学校作育真才。”

  直至孙中山逝世,在他的革命军事活动中,始终把建设和使用空军置于重要地位。例如:1917年在大元帅府设航空处;1918年组成援闽粤军飞机队;1920年元帅府航空处扩编为航空局,指挥飞机轰炸广州观音山,驱走广东督军莫荣新;1921年组成广东元帅府“国民党飞机队”、“中山飞机队”,保卫了革命政权;1922年组成北伐飞机队,支援革命战争;1923年兴办飞机制造厂,设计生产了国内第一架军用“乐士文号”飞机,飞机队参加了东征陈炯明,平定内乱,保卫广州的战斗;1926年发表了著名的黄埔军校训示,并按黄埔精神开办广东军事飞机学校 ,聘请苏联顾问李糜为航空局长兼校长 ,等等。这一切都是当年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华侨义勇飞机队的延伸和发展。

  写下《记孙中山先生亲创飞行学校及使用飞机队作战》一文的作者孟力,对孙中山做出这样的评价:“由此说明孙中山先生亲创第一所飞行学校,组建第一个革命飞机队,并首次指挥将飞机服务于革命战争,是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思想,特别是空军军事学术思想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实践,是开创和发展革命空军的发端。”

  一百多年过去了,孙中山先生创办第一所飞行学校 ,组建和使用第一支飞机队,似乎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然而,正是这点小小的历史火花 ,宣告了我国的革命军事思想正式进入了航空时代,光照千秋。(本文参考资料来源:《广东文史资料》第六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