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之道:德胜·威胜·力胜

2021-12-07    作者:王联斌


  撮要中华千古制胜之道 ,大抵有三:一曰德胜,二曰威胜,三曰力胜。

  按照古人的说法,唯有“德胜”,才是制胜之道的最高境界。使用“威胜”“力胜”的手段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必不可少,但未必能使人心归附,也难免会有流血牺牲;而以德胜人,可以使人心悦诚服。所以,“德胜”才是竞争(兵争)方略之首选,一和天下之王道。道理似乎简单明白。其实,往往说起来最简单明了的问题,做起来往往是复杂难解的。试想,倘若能以德胜人,又何必要用“威”与“力”呢?

  史实表明,古人反复强调和阐释“仁者无敌”“在德不在强”“在德不在鼎”“在德不在险”等道理,可以说都是“以德胜人”的立论;但是,无不是以强势的“威”“力”做后盾的。商汤放桀的“鸣条之战”、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若没有一支摧枯拉朽的军队 ,能够实现“仁者无敌”吗?被倭寇称作“戚老虎”的戚家军,“名闻天下”,威震东南海防,令倭寇望风披靡。但是,倘若没有十余年、几十次地“力胜”强敌,东南沿海倭患岂能得以解除?显而易见,海防有此太平,是“力胜”树上所结的“威胜”之果。正如《左传》说,“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没有兵之 “力胜”,不但难以“威不轨”,而且更无力“昭文德”。

  说到“威胜”,无不想到《孙子兵法》的锦言告诫:“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就“威”而言,亦有“德威”和“力威”之分。司马穰苴整军斩庄贾,齐军不战而退燕晋雄师,就得之于“德威”(将德之威)。但是在这种“德威”背后,深深蕴涵着使燕、晋联军不敢进犯的无形“力威”。刘邦令郦食其游说,不战而“东下齐城七十二”;赵匡胤陈桥兵变入京都,未费一刀一枪之力和平得天下……何也?是“德威”加“力威”使然也!不过,“德威”只有在它真正具有现实价值——转化为“力威”的可能和“力胜”的现实时,才能成全“德威”之美。

  就“力胜”之“力”而言,从字句上看,古人讲得较多的似是军事实力;但是,军事实力只是举国之力的凸显 。倘若秦始皇没有国富、兵强、民守法的强势国力,焉能“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孔夫子的国政之道说得很明白:“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说,充足的经济实力、强实的国防实力、强大民族凝聚力,是立国之基、制胜之本。所以,“力胜”之道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制胜之道。

  当然,细分起来,还有些制胜之道,如“智胜”“勇胜”等。刘邦当年就高喊着“宁斗智,不斗力”,终于战胜了自恃“力胜”的楚霸王;“狭路相逢勇者胜”,亦是兵家常识。可见“智胜”“勇胜”也是制胜之道。是的,不过“智”和“勇”都是中华传统德目的重要内涵。《孙子兵法》讲的“智、信、仁、勇、严”武德,孔夫子讲的“智、仁、勇”“三达德”,都把“智”和“勇”视为美德。所以,“智胜”“勇胜”也是“德胜”的应有之义。

  总之,“三胜”之道千古循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吕氏春秋》说:“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所以,既不可恃文而废武,亦不可恃武而废文。首选项并不是唯一选项;而且,“首”与“次”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统观“三胜”,总揽全局,因时而动,因势而变,方为制胜之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