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口导堤及吴淞口灯塔

2021-12-02    作者:马忠倍

2021-12-02_103942.jpg


  吴淞口位于长江和黄浦江交汇处,那里有一条横卧的吴淞口导堤,建成于1910年。

  有关史料记载,20世纪初,吴淞口外沙淤浅,航道水深只有4.5米,而吴淞口内沙航道最浅处水深仅有3.05米。当时到达上海港的外国商船平均载重吨位约4000吨,满载吃水在5.5—6.1米之间。因航道水深不足,进港货轮先要在吴淞口外锚地抛锚,再用驳船卸下部分货物,然后乘潮驶入黄浦江。这样既增加运输成本,也制约了上海港发展。

  1905年,上海成立了浚浦工程总局,专门负责黄浦江航道整治与疏浚,力求改善通航水深。浚浦局聘请荷兰籍技术专家奈格为首任总工程师,采取了整治与疏浚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治理黄浦江:在吴淞口左侧筑起一条伸入长江洪流之中的石堤,阻挡上游泥沙侵入;右侧沿江岸筑起顺堤,以此束窄河口宽度,引导水流冲刷,减少泥沙淤积。在此基础上辅之疏浚航道,浚挖吴淞口内外沙及下游航道浅段,达到增加航道水深的目的。

  建立吴淞导堤,在当年是黄浦江有史以来最大一项水下工程(以前称石梗)。导堤首端自吴淞王子码头(现为海军码头)筑起,由四段组成向东北方向呈微弯形伸展。第一段,自起点王子码头向外411.5米与海塘堤相接;第二段,自与横海堤连接处起向东约550米;第三段,自外导堤石埂处向东411米;第四段,自上段终端起向外23米。最终筑成全长1395米的雄伟堤坝。退潮时堤身露出水面,十分壮观,人可在堤上行走。工程于1907年动工,1910年完工,历时3年。

  吴淞口导堤刚建成时,为方便船舶航行,在建成的导堤东终端设置趸船,每天晚上值勤人员上去点灯,将此导航信号灯作为航标。这就是灯塔的雏形。从一缕烽烟,到吴淞口灯塔,百年来不仅为往来船舶引航,也见证了灯塔几度变迁的发展历程。

  公元1412年,为保障吴淞口外船舶的航行安全,当政在上海外高桥地区濒临长江出口处,垒土成山。建成了一座土山,百丈见方、高30余丈的烽火台——宝山烽堠,昼则举 烟,夜则明火,指引船舶航行。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时,自浏河港出发经吴淞口出海 ,“宝山烽堠”成为长江口的重要航海标志。明成祖朱棣亲撰《永乐烽堠御碑》(又称永乐御碑)记之。

  之后,经潮水的不断冲刷,公元1582年海潮冲坍了河塘,土山也在冲击下彻底消失了。人工堆成的“宝山烽堠”存世约170年,消失至今已600多年了。

  1843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5个通商口岸。上海开埠,吴淞口再次热闹起来,进出吴淞口的外国商船逐年增多。吴淞口导堤建成后,在导堤东终端设置趸船,将导航信号灯作为航标。

  1928年,民国政府拆除了简陋的趸船,在导堤上安装了一座20余吨的固定灯标,日夜发光,引导轮船进出上海港。从这时起,出入吴淞口看到的标志性灯塔,位量没有再变,固定灯标一直沿用至改造前。1949年,上海解放后,对原固定灯标进行了改造重建,使其获得新生,命名为吴淞口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