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商业的两面性

2021-11-23    作者:徐信虎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汉族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对商业所采取的方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原来只在秦国内部占据统治地位的“抑商”思想开始向全国推广,并把战国时期在秦国所实行的国家垄断山泽和盐铁资源等“抑商”政策迅速推广到全国;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有利于商业经营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维护其政治上统一、经济上集中的封建集权制,秦王朝利用国家机器,相当果断地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秦王朝专门规定了“关市律”和“金布律”,对官办手工业与商业的现金收入作了严格的规定。当时官家经营的行业相当广泛,从粮食、衣着、畜类到陶、木、铁骑。官府掌控了大量的粮食和织物,对吃“官饭”的人实行了禀食禀衣制度(口粮和衣着通过货币作价后按人按 量供应)。

  秦始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琅琊后勒石有“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语句。秦王朝的抑制政策主要有:第一,继续对盐、铁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实行管制政策,严格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强化国家对重要商品经营的干预;第二,征发商人戍边。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把有市籍的商人或商人的后裔戍谪到南越,建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影响了内地城市商贸的发展;第三,大规模迁徙六国的富商大贾。秦始皇在统一东方六国的过程中,为了“强本弱枝”,削弱被消灭的各诸侯国所在地的经济力量,防止各诸侯的复辟,强化中央的集权统治,便于控制各地,便把各国的豪富12万户迁徙到咸阳和巴蜀等地。秦始王三十三年,发展到对待商人像对待罪人一样。商人和商业受到重重打击。

  相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秦灭六国后,又采取多种方法,发展了商业。第一,拆除各国关卡,统一税收。第二,积极从事水陆交通建设,统一车轨,便利地区之间的商业交流。第三,影响更深远的是统一币制——战国时各国盛行铸币,形制不一,换算困难,秦统一后,规定货币为两种:黄金为上币,单位镒,作马蹄形;铜币为下币,单位半两,圆形方孔。统一币制,便于交易,十分有利于商业发展,圆形方孔的铜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主要的流通手段。第四是“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统一度量衡。战国时各国度量衡制度不同,统一后各种度量衡基本规定以十进制计算,有利于商品交易,并成为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度量衡的基本制度。

  由于秦的统治者大修宫室和陵墓等原因,百姓的徭役和赋税负担繁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上》),使秦国商业失去发展的物质基础,加之利用国家机器实行“抑商”政策,最终,抵消了有利商业发展政策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