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成就了叶澄衷

2021-11-09    作者:袁述

3823-7_Embed1.jpg


  1843年,上海滩大小报刊都报道了一则“小舢板拾巨金,物归原主”的新闻,而拾巨资的恰是年仅17岁,从宁波来上海谋生的叶澄衷(又名叶成忠)。半个世纪后,这件事还被写入了《清史稿》中的《孝义传》:“西人有遗革囊路侧者,成忠守伺而还之,酬以金不受,乃为之延誉,多购其物因渐有积蓄。”

  这是怎么一回事?那时,黄浦江是外商船只的停泊中心,周围很多小贩都靠划小舢板为生,叶澄衷就是其中一个。一日,一位微醉的英国洋行经理雇叶澄衷的舢板摆渡过江,船靠岸后,洋人因有急事而匆匆离去,结果将公文包给忘在舢板上了。叶澄衷打开包一看,包中除了重要的生意单据,还有数千美元和英镑,当时叶澄衷为了学习英文积攒许久的学费只有一元钱,可知这笔财富对于他是多么巨大。他等在原处,放弃了生意不做,在原地耐心地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当急得满头大汗的失主赶回来寻找时,叶澄衷将公文包原物奉还。洋行经理大为感动。他取出巨额酬谢叶澄衷,没有想到被叶澄衷拒绝了。

  叶澄衷见财不贪,深受感动的洋行经理不仅在上海报刊上撰文赞扬了叶澄衷,并且给了他一个改变一生的可贵建议——由其公司提供小五金供叶澄衷的小舢板代销,等货物卖出去后再结账付款。

  1862年,听闻叶澄衷计划用几年来辛苦赚来的一点积蓄,准备在虹口百老汇路(大名路)上开一家“顺记五金洋杂货店”。那位洋行经理主动提出愿意资助他,或者入股也可以。但刚开始叶澄衷并没有急于接受洋行经理的好意,他其实是个相当谨慎的人,当他弄清楚了这笔借款没有附加任何条件,排除了自己五金店会受控制或被吃掉的可能性后,才接受了借款。叶澄衷的精明使这位洋行经理大为吃惊,他发现在商业上叶澄衷是个难得的人才,不得不佩服叶澄衷的从商禀赋。

  叶澄衷开设的“顺记五金洋杂货店”,主要为来往的外国船舶和周边的机器厂提供五金配件的,它既是上海滩华人开出的第一家五金商号,也成了叶衷澄一生事业的发迹之始。

  14岁到上海摇小舢板谋生,以诚实获外商信任。从开设顺记五金洋杂货号起,叶澄衷陆续在上海、天津、烟台、营口、汉口、九江、芜湖、镇江等地广设支店分号30余家,被称为中国五金大王;1888年他又创办了当时上海最大的民营火柴企业燮昌火柴公司;1889年,创办了在甲午战争前中国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鸿安轮船公司;1894年创办了当时上海民营缫丝厂中规模最大的纶华缫丝厂。叶澄衷被认为是近代上海民族工商业开拓者,拥资800万银两,富甲江南。

  经商发了财,叶澄衷没有忘记贫困家庭和贫困的人,晚年他对赈灾救贫颇能尽心,所以有人称誉他为“积财而能散财者”。其时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诸省经常发生灾荒,叶澄衷输财劝赈,博得了人们广泛称颂。在上海地方上,他建“怀德堂”,出资白银2万两,存放生息,专门赡养故友的父母妻子及为己业尽瘁而死的那些无依无靠的家属。又建“忠孝堂”“义庄”,周济族内的贫困者,还设义塾、牛痘局等教育同族子弟和施药救贫。

  叶澄衷认为“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他于1871年出资3万银两,在家乡庄市叶家创设忠孝堂义庄,内设义塾,即中兴小学前身。1899年,叶澄衷捐出虹口塘山路(今为唐山路)30亩的土地,出资白银10万两,创办“蒙学堂”。后为纪念叶澄衷,校名改为“澄衷蒙学堂”(即现在的“澄衷中学”),为沪上的贫困子弟广开大门,由此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