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的鱼

2021-11-04    作者:骆贡祺


  黄浦江不但有鱼,而且还有名贵的鱼类。晚清学者黄琼在《桃花鮰鱼歌》序言中说:“黄浦多鮰鱼,其中有四:白背、青背、黑背、黄背。白者头小腹大,肌肉微嫩,雅近河豚。”又说:“惟余所居之西十里内,白背出焉,以其白中带红,呼为桃花鮰鱼。”

  黄琼原名琳,字昆发,号二乡,上海县闵行镇秀才。因屡试不中,遂以传道解惑为己任。著有《蜗庐杂咏》《浦江十二景》《金刚经释》《大观园图说》等。

  黄浦江闵行水域段江面宽阔,江底水草茂盛,又有多条支流相通,适宜鱼类生长。盛产闵行特有的“玉鲥鱼”(一种没有骨头的鱼,味道鲜美),“四鳃鲈鱼”“桃花鮰鱼”“金钱蟹”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旧时的闵行镇有一批世代捕鱼为生的渔民,渔船就是他们的家。当年,闵行女诗人李缇经常站在闵行黄浦之滨,东望闸港(黄浦江转弯处),西眺叶榭(松江),在金鸟西坠时,远处樯帆点点,看渔舟收网,丰收而归,看舟人收篷,远航归乡,触景生情,遂创作出《南浦归帆》的诗篇:“一蜚飞来趁好风,回头已出白云中。舟人知道家乡近,渐渐收低数尺篷。”

  入夜,渔舟停满浦江两岸,江枫渔火,煞是壮观,著名文学家施蛰存《闵行秋日记事》中写道:“我来到(黄浦)江边,江上笼罩着一重晚烟,朦胧得不能看得很远。几只大航船高耸着的桅杆支着大风帆……渔船如落叶似的荡漾向江边来。”形容昔日闵行渔船众多,渔业兴旺的繁荣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民国初年,闵行镇东边沿江边造了两爿化工厂,有毒的化工污水排入黄浦江,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昔日清澈甘甜的黄浦江水变成混杂难咽的苦水,以致黄浦江的鱼类逐渐消失。

  1960年,笔者从市区搬到闵行卫星城一条街(今江川路)落户,星期天常带孩子们去黄浦江边游玩,还能看到江猪跃出水面的景象,引得孩子们乐而忘返。江猪又名江豚,形状似猪,哺乳动物,没有鳍背,头圆,眼小,全身呈黑色。每当天气闷热时,江猪潜在江底缺氧,便会跃到水面透气,预报天将刮风下雨。闵行本地人称为“江猪拜风”,并称它为“气象预报员”。

  江猪是很有灵性的动物,但也难逃化工污水的灭顶之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政府毅然决定闵行黄浦江畔的两家化工厂停产关闭。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 ,黄浦江水变得洁净了,鱼儿回来了。一位住在闵行黄浦江边兰坪一村的老朋友告诉我 ,现在黄浦江里的鱼多而大。他亲眼看到一位钓鱼爱好者钓到40多斤的大鱼,一传十,十传百,黄浦江里能钓到大鱼的消息不胫而走。因而来黄浦滩头钓鱼的人接踵而来。

  听说,有打工者也闻到闵行黄浦江能钓到大鱼的信息,于是把钓鱼作为谋生的手段,他们说:“每天只消钓到一两条大鱼,卖给饭店得到数百元,足以解决生计了。”居然到黄浦江钓鱼,被视作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