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德彝与他收藏的公叔彝

2021-11-02    作者:周允中

2021-11-02_112416.jpg


  褚德彝(1871年—1942年),浙江余杭人,他的先祖褚遂良是初唐书法三杰之一,唐高宗的宰相,世传的《兰亭集序》,就是褚遂良的摹本。王羲之的重要文献《右军书目》也出自褚遂良的整理笔录。

  褚德彝原名德仪,因避宣统皇帝溥仪之讳,改名德彝,字松窗,号礼堂,别号舟枕山民。嗜古好学,擅长书法绘画,据说他的书法仿效先祖唐代褚遂良,家学渊源。隶书学汉礼器碑,功力最深。篆刻初学浙派,后精研秦汉,别有古风,他收藏宏富,鉴赏精当,堪称一代书画篆刻名家和金石碑版收藏巨擘。人称其学术成就,为余杭翘楚。

  褚德彝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考取浙江乡试举人。清末曾于两江总督端方的门下任职幕僚,对于褚德彝来说,端方既是师长,也是益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不断切磋金石学,端方所著的《陶斋吉金录》和《陶斋藏石录》,不少出自他的手笔。宣统三年,褚德彝曾经被清廷选拔为知县,分发福建,不料清廷覆亡,于是他就定居在上海的襄阳路上。

  褚德彝著有《松窗遗印》《金石录》《金石录续补》《竹人录续》等二十余种著作,其书画篆刻与清末民初的名家罗振玉、吴昌硕、张大千齐名。几十年之前,他所画的《竹蟹蜻蜓图》拍卖价达到二百万元之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文博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和他曾经收藏过的金石古董。

  据说,宣统年间,他在京师见过端方珍藏的《红楼梦》抄本,有曹雪芹的画像题记,它和后来的传抄本不同,八十回之后的内容曾叙述:黛玉去世,宝钗成婚,宝钗难产身亡,湘云新寡,续弦宝玉,宝玉因为生计困难,向蒋玉函借贷,后充当掌管文书的小兵等情节,与现存的传本不尽相同。《褚德彝跋幽篁图》中,对此有所提及,此处不赘。

  这张插图,是褚德彝收藏的春秋时期,卫国公叔收藏的彝器。彝是古代的酒器。该彝器高一尺六寸,直径九寸,全器周围有六道觚棱,觚棱之间有一犀首,靠近口沿的第一层作尖角形,中有一蝉分布,第二层有两伏龙,以云雷文作地,第三层作饕餮形,第四层又是伏龙,彝器没有土锈,光莹如玉,纹饰精美,可见当时制作的精细,铸造工艺的高超。

  图的下方,是酒器内壁铸刻的金文:唯九月庚午,公叔初次见卫贤,从公命事亩,贤百亩。量用作宝彝。内容是说:公叔初见卫贤,从卫公之命,量度百亩土地与贤,因作此彝。

  此事在《左传》有所记载。说卫献公的儿子公叔成子,生公叔发谥号文子。可见公叔是卫国君主的后裔,《论语》也有记载贤是卫国的大夫 。古籍所记载的彝器甚多,有两棱,三棱,四棱的,唯独没有提到六棱的,可见此器是何等的珍贵奇异。可惜的是,褚德彝因为在抗战之中,不愿侍奉敌伪,失却经济来源,尤其上海沦陷,民生凋敝,所得润资不能维持生计 ,家境艰困。但他操守甚严,有人想求其墨宝以献媚敌伪,虽与多金,他却以年迈手震不能作书相却。为求生活,不得已只好将珍藏的碑帖书画、青铜古玩陆续出售,借以维持日用开销。为此,他竟将其所居的寓宅题为“食古堂”,不知道的人以为他是自嘲“食古不化”,其实不然,所谓“食古”,是靠售卖古董以借充食之意。而这件具有文献价值的六棱彝器,后来出售给了他人,辗转多方,也不晓得流落到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