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初的一天,我接到厂领导的通知,要我去参加上海市轻工业局举办的电子技术培训班,项目是数字程序控制线切割机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计算机控制部分的安装,时间为半年。
报到那天在教室里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才知道,这个项目是当时兴起的一门高新技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模具的加工,从而解放传统落后的手工开模。我为有幸参加市轻工系统首次举办的数控技术大会战 ,心里感到非常的自豪。
电的知识对我来说新奇又陌生,更不用说电子计算机之类的知识了。而现在要从理论上认识它,并在实践安装中应用,确实难度很大。当时我才21岁,刚从部队复员不久,有着一股好学上进的钻劲,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迎难而上,努力学习,尽快掌握这门高新技术 。
各种电子技术的书本,如《晶体管知识》《数字脉冲电路》《逻辑门电路》等,还有一张像蜘蛛网一样的计算机控制逻辑图 ,放在了面前。这些都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课本。那些书本当时可是大学的专科书籍。可不,这些东西学起来非常抽象和枯燥,好多东西一时很难理解,有的根本就听不懂,常常搞得头昏脑涨。但是再难也要上啊!因为出来之前,我已向厂领导下了保证。
在实践安装中,要求特别严,绝不允许有半点马虎,老师再三强调这一点,否则后患无穷。因为计算机控制部分的各种电子元件有几千个,焊接点有几千个,连接线有上千根。其中任何一点出了故障,都将导致计算机出差错。所以我在安装操作中慎之又慎,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通过半年的紧张培训,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我和兄弟厂的同事们终于成功安装出计算机控制台,并经调试正常运算。大伙都激动地抢着拍照留念。那个情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当数控切割机投入运行后,它的效率和精度质量,使厂里那些响当当的“八级老师傅”都傻了眼,它的效率是人工的近十倍;加工的精度为一根头发丝的七分之一,而计算机的控制误差是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于是那些“八级老师傅”都纷纷改行当起了模具装配等,风光不再。我想,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力量吧!
在那时,计算机的加工指令程序,还得靠人工计算编成,所以还得学习掌握三角几何等数学知识。搞数控是一项脑力劳动,既要专心,又要有耐心。常常为解决一个故障,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直到故障排除、问题解决为止。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数控机床的计算机控制部分已由晶体管元件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CPU微电脑控制了,计算机的加工指令编成,也由人工进入到了计算机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由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如今48年过去了,那些往事都已留在了相册当中。每当我看着这些当年搞数控大会战的照片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的火红年代,心里总会泛起一股自豪感,那个年代,我已经在搞电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