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读小学之前,妈妈给我和哥哥买了一块学习用的石板。灰黑色的石板大概有两本书那么大,四面镶了白木框子,像一块小黑板。写字用一根滑石条,比粉笔硬,所以耐用。如果写错了或写满了,可以用毛毡制成的小板擦擦掉。妈妈教我们在石板上写字,算算术,我却喜欢在上面画画。有时候兄弟两个人要抢石板用。妈妈会讲:"覅抢,石板老脆个,掼一记就碎脱了。"石板,是我们启蒙教育的开始。
我上小学了,小小读书郎都用铅笔;而用什么铅笔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密切有关。最实惠最便宜的铅笔一支只有一两分钱,是圆柱形的原木笔,连油漆也没涂。经济实惠的铅笔上面有底色,有图案。最"贵族"的像中华牌铅笔,是六边形的,墨绿底色上还印有华表和烫金的字,很高级的。
许多学生的铅笔都配有一只笔套(笔帽),大概四五厘米长,用铝制成(后来用塑料)。一来可以套住铅笔头,不让笔尖折断;二来铅笔用到比较短的时候,上面套上笔套就可以增加长度,延长铅笔的使用寿命。那年代家里孩子多,经济困难,大家都是精打细算的。
我们男生都用白条橡皮,小姑娘喜欢用五颜六色的香水橡皮。如果有男生用香水橡皮,同学都要笑他:"侬娘娘腔口伐?"
削铅笔的刀具有三种,最便宜的是长方形的赤膊刀片,刀刃很锋利,但不大安全。不少人用折叠式刀片,刀片可以放进刀槽里。最好的是卷笔刀,既漂亮又安全还省力,而且款式很多,非常引诱人。
我到三四年级了,学校开设写字课。先是钢笔字课。那时候,我们都用蘸水钢笔。它是木质的笔杆,头上装了金属笔尖,还要带一瓶墨水,蘸了墨水写字。常常写到一半,墨水没有了,缺胳膊缺腿的,要蘸了墨水再写,有些麻烦。
到了五六年级,我们才用上自来水钢笔 (又称贮水笔)。钢笔有铱金笔和金笔两种,中小学生都用铱金笔。我爸爸有一支"派克"(Parker)金笔。我有时候拿来写字,手还有点抖抖豁豁。
那时还上毛笔课,每个学生都带了毛笔、墨和砚台这文房三宝去上课,练字的"毛边纸"老师当场发。有学生想偷懒,带了一瓶墨汁去。老师面孔一板,说:"勿来赛!在砚台上磨墨能让侬心静下来。"
还有铅笔盒。条件困难的人家是自己用布料缝制铅笔袋,所有的文具一塌刮子装进去,比较杂乱。也有木质的铅笔盒,印了图案的盖板可以从木槽里拉出来。考究的铅笔盒还分几档格子,长的放笔,短的放刀片和橡皮。最经久耐用而又讨人喜欢的当然是铁皮铅笔盒,翻盖上印了图画,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阿凡提、西湖风景,等等。打开翻盖,背面还印了乘法口诀表或名人格言。小小文具,曾经是我们儿时学习的好帮手,是随身相伴的小精灵。它们体现了市民简朴的生活作风和节俭的美德,凝聚了父母的殷切希望和拳拳爱心,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特殊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