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父的中医医案《临证针度》

2021-10-07    作者:邓宾善


  1953年6月20日下午,无锡中山路凤光桥堍一中医诊所前,两辆黄包车相继停下,走下一批客人。原来是梅兰芳先生的夫人福芝芳略有小恙,经人介绍来此求医。给梅夫人看病的那位中医师,年近五旬,恂恂有儒者之风,他经过仔细望闻问切,开了药方。因医师执意不收诊金,梅夫人过意不去,随即赠送人民大会堂 22日、23日两天晚场戏票各2张。当时梅兰芳先生正率团在无锡演出,可谓一票难求。梅夫人为表谢意,竟向医家赠送了4张戏票。

  这位给梅夫人看病的中医师,就是我的舅父于凤仪先生。他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无锡人。听我母亲介绍,他们生于农家,幼年丧父,家庭生活贫寒,外婆望子成龙心切,尽其所能,供儿子上学读书。舅父果然不辜负外婆的一片苦心,刻苦攻读,后于1921年至1923年在无锡安镇德寿堂药店当学徒,十分敬业,为名中医王有声先生所赏识,有意收其为弟子。于是,舅父于1924年1月29日,正式拜王有声先生为师。

  王有声先生,字有仁,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早年曾在苏州望亭行医,留下了 好名声。王有声精研药理,医术高明,是远近闻名的好中医。舅父拜师后,虚心好学,悉心记录老师对各类疾病的病理分析、治疗方法和处方诀窍,医术进步很快,受到老师的首肯。1927年12月31日舅父正式满师。在满师前,他将三年来拜师学医的笔记,逐一加以整理,用恭正的行书,辑录成一书。全书分非风、肝风、虚证、怔忡、癫狂、痉厥和咳嗽等六个章节,书末舅父书"民国拾陆年丁卯一阳生月(一阳生月即农历十一月)于凤仪自录"之句。书名为《临证针度》,意指在为病家诊治的过程中,老师同时把医学知识、经验诀窍传授给了学生。"证"同"症",临证即临床;"度"指传授、针度,即以金针度人,比喻把方法、诀窍传授给他人。典出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莫把金针度与人。"《临证针度》一书,可谓是舅父三年拜师学业的一份出色的"毕业论文"。可是这本医案没有问世,一搁就是90余年。

  满师后,舅父自己开设诊所,走上独立创业的人生道路。有一病人患骨结核,经多家医院外科治疗,未能愈合。后向舅父求医,舅父设法外用清洗方药,终使愈合,以后再无复发。有一年轻学子患多发性毛囊炎,去医院前后共打了9针青霉素,仍未断根。最后医生也束手无策,建议手术治疗。那青年找到了舅父,舅父用了一贴膏药就初见成效,后一连贴了4张,治愈了这位学子的毛囊炎。

  舅父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为人和颜悦色,彬彬有礼,使患者如沐春风。病人不分贵贱,他一视同仁,无不悉心诊治。处方毕,他反复审视,并耐心给病人讲解如何服药。舅父的密友陈仲贤深情地回忆说:"二十年来,我及家人稍有病痛,先生每天临床诊察,负责认真,实属少有。"他宅心仁厚,对贫病者不但不收诊金,还施送药品。

  最近,《临证针度》遗著手稿,由于凤仪儿子于铸梁和江苏省著名中医秦云峰重新编辑后,由扬州广陵书社影印出版,选用安徽手工宣纸,四眼订线装,为黄绫面四合函的珍藏本。这部迟到的线装精品的出版,不仅有利于舅父遗著长久珍藏,不使其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且为中医学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传承借鉴的研究资料,使中国医药宝库又增添一本库藏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