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武经七书》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入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丛书》,在延安出版发行,供八路军干部学习参考,成为我军继承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
《吴子》有名言:“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安国”以“先戒为宝”,反映了以固国为本、防卫为先和我不犯人、防人犯我的备战守土意识。统览《吴子》全书,“戒”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具体的实践性概念:一是立戒备之心,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和常备不懈的临战心理准备,诚如书中所言“备者,出门如见敌”;二是务守胜之实,要富国强兵,造成敌人不敢攻和莫能攻之势;三是行善守之道,即坚守道义,攻守相济,料敌应变,进退有节等。
“戒”包含易变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要素。在这里,国情、军情、民情、边情、敌情、世情……的现状与发展变化等 ,都是筹划“戒”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但是,“戒”不是唯一的、消极的选项,有“先戒”必有“后争”。据《吴子》之意,只要符合“安国”的仁义法则,举兵相争, 反制寇敌,乃至越境千里,以实现“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的价值诉求,亦是“戒”的必然逻辑延伸,是安国之道价值内涵的合理诉求。
《吴子》把“先戒”视为安国之宝,那么如何“戒”,怎样才能“戒”得更有理、有力、有节、有实效,“戒”得令敌国不敢图谋妄举,四海诸国多来邦交?《吴子》说得极为简明:“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简称“修文治武”)。
《吴子》说:“战胜易,守胜难。”战胜靠军事实力,而“戒”的最高境界“守胜”,在于实现《孙子兵法》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仅需要足够的武备力量,还需要政治、经济、国民精神等国力的强大。所以,安国之道,必以戒敌为先,以固国为本;只有根本坚实,才能更有效地戒敌安国。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吴子·图国》篇中。“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该篇首句就出场了两个重量级人物:一个是吴起,为谋求大将军一职,身穿儒服,前来魏国参加“殿试”策对;另一个是国君魏文侯,为招贤安国,亲自殿试出题,察才选将。
欲以谈兵论战为主题前来应试将军职位的吴起,不以武士装束,却身穿儒服,这好像是他精心设计的。这就是要传递给魏文侯一个信号——我吴起是崇文尚武、文武兼备之士;也象征着他要进献的治国安邦之策是“修文治武”。所以,当魏文侯故意试探吴起“寡人不好军旅之事”时,吴起以史为鉴应对说:“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乘势纵谈修文、弘论治武,旁征博引,新论迭出,博得魏文侯的高度赏识。于是,文侯亲自设席,夫人捧酒,宴请吴起于祖庙,任之为大将军,镇守西河,以拒秦、韩。
这就是说,固国安邦必须修文治武,文、武并举,不可偏废其一。这是《吴子》一书的核心。统览《吴子》,从文义上看,所谓的“文德”并不是狭义上的儒家伦理道德,而是一个与“武备”相对应的非“武”意义上的“文治”概念,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是修明政治、整饬吏治、取信于民、和合社会、夯实国力等。这是凝聚民心、创造国力、稳固国基的宏大安国工程。国基不固,必殇防务;“文德”不修,内怨外忧。吴起以三苗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的史实,向魏王强调“修文”与“治武”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