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通影片公司”呼之欲出
1932年6月,夏衍、郑伯奇、沈西苓、洪深、柯灵等左翼电影人士,在《晨报》副刊《每日电影》发表《我们的陈述》。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党领导下的左翼电影评论队伍已初步形成。
《我们的陈述》发表一个月后,“剧联”影评小组成立,小组成员在各地报刊开辟专栏,撰写和发表影评文章,以鲜明的左翼文化个性占领当局的宣传舆论阵地。左翼“剧联”旗下的音乐小组,也在这个时期成立。上海左翼文化的兴起,使上海电影从迷糊、昏睡中逐渐苏醒。从1932年到1934年底,这三年是上海电影的繁荣时期,各家电影制片厂生产了大量电影,其中不乏进步的、暴露社会黑暗面、反映民众心声的进步电影。
1933年2月9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简称影协)在上海成立。夏衍、田汉、洪深、聂耳、蔡楚生、孙瑜、卜万苍等人担任“影协”执行委员,夏衍、聂耳、沈西苓等三人分别负责“影协”文学部、组织部、宣传部。
艺华影业公司遭“蓝衣社”捣毁后,党的电影小组清醒地认识到,“围剿”和“反围剿”进入了“胶着状态”,形势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必须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冲破黑暗。电影小组审时度势后提出,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坚守原左翼电影阵地。同时,开拓新的阵地。1934年4月,一家受党的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影片公司呼之欲出——它,就是饮誉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电影界的电通影片公司 。
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是一家“借壳”重组的电影公司,它的前身是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 。中国电影因《歌女红牡丹》开启了“有声时代”,但与此同时,中国有声电影的生产也暴露了“先天不足”:生产有声电影的影业公司,采用外国公司生产的录音器材,不仅要花费大量钱财,而且录音质量也不理想,银幕上常常出现“声音瑕疵”。这种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司徒逸民、龚毓珂、马建德。
“电通公司”的“三驾马车”
司徒逸民、龚毓珂、马建德都是爱国知识分子。司徒逸民、龚毓珂从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归来,马建德曾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他们分别攻读的是无线电机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对有声电影的录音技术深感兴趣,认为中国生产的有声电影,应该有中国生产的录音器材。志趣相同,兴趣相同,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1931年,司徒逸民、龚毓珂、马建德合资成立上海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专门研究有声电影的录音技术。他们的这项研究,堪称“拓荒之举”,其间遇到了不少困难,仅研究场所就换了好几个地方,先是在上海枫林桥电台附近,后来在司徒逸民家里,再后来又在虹口研究室。此时,司徒逸民堂弟司徒慧敏也加入其中。1933年9月,他们的研究终于获得成功:“三友式”电影录音机呱呱落地了 。取名“三友”,言简意赅,正是他们三位朋友合力研发的结晶。接着,在上海法租界蒲田路(今长乐路)一条简巷,专门经营中国生产的“三友式”有声电影录音放音设备的公司——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成立。可是,电通电影录音器材公司三人有研发、生产能力,却也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司徒逸民、龚毓珂、马建德 都是技术型人才,公司整体上缺乏文化艺术学养,特别是没有电影创作人才。在充分估计了对敌斗争的形势后,党的电影领导小组决定与电通电影录音器材公司合作,司徒慧敏受电影小组委派,向其堂兄司徒逸民表达了电影小组的意见,得到司徒逸民、龚毓珂、马建德等三人赞同:将“电通公司”由录音器材公司改为电影制片公司,沈端先(即夏衍)、田汉负责电影创作,司徒慧敏担任摄影场主任。新公司旗下,聚集了一批左翼和进步电影人士。
电通影片公司成立后,对人员进行了合理分工:袁牧之、应云卫、许幸之、孙师毅为编剧、导演;陈波儿、唐槐秋、王人美、施超、周伯勋、王莹、蔡若虹、吴湄为演员;吴印咸、吴蔚云、杨霁明、冯四知为摄影;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动画制作;聂耳、吕骥、贺绿汀为音乐制作;张云乔为美工。
上海电通影片公司的成立,标志了党领导下的左翼电影“反围剿”取得的胜利。
反动当局疯狂打压“电通”
电通影片公司是一家中国早期民营左翼电影公司,相比上海滩20多家影片公司,它的影片生产规模并不大,但在中国电影史上,电通影片公司犹如银幕上的一支劲旅,积极贯彻左翼电影反帝反封建方针,配合党的对敌斗争,取得了“反围剿”重要成果。
第二年夏天,公司创办《电通》半月画报,配合影片发行。由孙师毅、袁牧之、许幸之、司徒慧敏等编剧、导演轮流编辑。画报同样带有鲜明的左翼色彩 ,1935年田汉被当局以“宣传赤化”为名逮捕,《电通》不惧风险,以特辑形式全文刊登田汉创作的长达两万多字的 《风云儿女》文学故事,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从1934年夏天开业,到1935年年底歇业,电通电影公司的生命周期存续了两年不到,然而,公司却生产了足可长久“存续”于中国银幕的四部电影,无论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可看性、观赏性,这四部电影都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它们是:《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抗战爆发前,民族危机日深,经济严重衰退,中国电影度过了1932年到1934年的短暂“蜜月期”,开始逐渐冷寂。反动当局疯狂打压、封杀之下,左翼电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电通录音器材公司改组为电通电影公司后,立即受到当局“关注”,说什么电通电影公司是“赤色大本营”,是“共产党公司”“危险人物公司”,除了对电通电影公司实施严密监 控,还进行了封杀:“电通”影片还没有生产,当局就威胁各电影院,倘若放映“电通”的影片,“就会受到租界当局歧视 ,有可能遭到禁映”。上海市社会局更是炮制了一份《抄共党在电影界活动情况》,内有“十六人名单”,“电通”就有八人:许幸之、袁牧之、王人美、王莹、陈波儿、孙师毅、左明、丁丁。“十六人名单”被上海市社会局认定为“左翼电影从业人员”,上报“上海市长”陈铁城,要求“严加取缔”。
“电通公司”周围,开始出现了游走的国民党特务和密探,他们时刻在密切监视公司动态和人员来往 。《桃李劫》上映,引起社会反响,当局对“电通”的迫害变本加厉,王莹、周伯勋先后被捕。接着,田汉、阳翰笙也被捕,并移送南京。更毒辣的是,当局使出了釜底抽薪一招:对“电通”的资金、生产资料进行封杀。为了筹措运转资金 ,“电通”以录音机、摄影机等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当局得知后,威逼银行立即停止放贷。“电通”在银行的抵押物如录音机、摄影机等,被当局赎回搬走,导致“电通”无法生产。当局打压,“电通公司”内部不团结,加上生产经营不善,以及田汉、阳翰笙被捕后,无法继续坚持活动,夏衍不得不在1935年秋天退出影坛。
“电通”的四部“经典之作”
电通公司改组成立于1934年夏天,同年12月,处女作问世。从夏天到冬天,不过短短几个月。这部影片,就是由应云卫导演的 《桃李劫》。
《桃李劫》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影片,是中国电影由“默片”走向“有声电影”的“开山之作”,开创了有音响的电影“新时代”。这部影片将音响第一次推上银幕,使之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元素。到了1936年,有声电影渐渐将默片“逐出”银幕,完全的有声片逐渐取代了配音片。因此可以说,《桃李劫》的上映,意义非同寻常,对于中国有声电影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田汉是主题歌《毕业歌》的歌词作者,聂耳为之谱曲。电通公司出品的四部影片,由聂耳为主题歌谱曲的一共有两部,一部是《桃李劫》,另一部是《风云儿女》。在选择影片主题歌 《毕业歌》作者时,编剧和导演颇费斟酌,最后确定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1934年12月6日,《桃李劫》在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银幕上响起了《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金城大戏院内出现了激动人心的一幕:银幕上在高歌,银幕下在唱和。观众们唱得热血沸腾,久久不愿散去。
《桃李劫》一炮打响,鼓舞了电通公司的编创人员。这年年底,公司经理孙师毅找田汉商量,要他为公司再写一个本子。孙师毅对田汉说:“公司对题材没有要求,由你决定,但希望越快越好。”
田汉早就有心写一个抗日题材的电影剧本了。他以满腔激情和敏捷的才思 ,很快就完成了《凤凰的再生》(又名《凤凰涅槃图》)电影文学本。不料,《凤凰的再生》完成后,田汉、阳翰笙等被反动当局以“宣传赤化”罪名逮捕,投进南京监狱。夏衍幸而及时转移,没遭毒手。电通公司将田汉的稿子转交夏衍 ,请他提提意见。夏衍读了田汉初稿,进一步完善,改编为电影剧本,定名《风云儿女》。
《风云儿女》通过梁质甫抗日和辛白华转变,反映了国难当头,知识青年的觉醒。在国民党反动派“不抵抗主义”,以及封杀一切抗日题材影片的环境下,影片虽然未能对抗日主线加以拓展和延伸,但曲折地反映了民众一致要求抗日的愿望。“电通”这第二部影片,大而言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更是以豪迈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黄河的咆哮,长江的怒吼,反映了民族危机下中华民族的心声。
继《风云儿女》之后,“电通”拍完了《自由神》《都市风光》,本来还要拍摄《街头巷尾》《压岁钱》《燕赵悲歌》《沙漠天堂》《皆大欢喜》等,但终因“内外交困”,经济难以为继,就在夏衍退出影坛的三个多月后,“电通”也不得不宣布歇业。经中共地下党安排,公司主创人员,有的去了明星公司,有的去了联华公司,继续与当局的文化围剿进行斗争 。“电通”的生命周期短促如是,但它的历史功绩,随着它的四部“经典”影片而闪烁中国银幕。
中国电影,走过了一个多世纪,道路曲折,银幕上留下了“电通”声音,反映了党在这一历史时期反“围剿”取得的胜利。“电通”的成就,不仅表现在特定历史时期,以优秀的电影作品配合党的对敌斗争,而且,就影片的艺术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公司最后一部影片《都市风光》作为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音乐制作可谓尽善尽美,表现了当时中国的最高音乐水平,与公司生产的另外三部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史的“绝版”之作。
图片说明:《义勇军进行曲》曲谱、《风云儿女》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