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并担负起开展“抢救党史资料”的历史重任。1980年,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启动编纂《中共党史人物传》工作。至今,《中共党史人物传》已出版89卷,1012位党史人物载入史册。在这部中华民族一代英豪的传记荟萃中,有一位党的隐蔽战线的情报工作者李白烈士。在纪念党的百年诞辰之际,当年撰写李白传的那些往事又重现眼帘,历历在目。
沉甸甸的使命
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多所高校和历史研究部门积极参与了《中共党史人物传》的编纂,我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茅丽瑛烈士传之后,又接受了李白传的撰写任务。
早在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事迹为原型,讲述了党的情报工作者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奉献生命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李白因长期在特殊的环境中从事特殊的工作,所存的有关文字史料极少,因而写李白传调查研究工作将是大量的。这使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一批德高望重的革命先辈,不仅弄清了李白一生的战斗历程,更体悟到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可贵精神 。
1981年4月的一个午后,我与烈士陵园主任尤亮来到虹口区四平路邮电新村,拜访李白烈士夫人裘慧英。这是一位饱经风霜、坚强而慈祥善良的老人,当她明白我们的来意后,转身从书桌抽屉里拿出一封信。信是某省某大学一位教师寄来的,其内容与我们要做的竟是同一件事,这让我感到尴尬。“上海是李白工作、牺牲并安息的地方,写好烈士的传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欢迎这位大学老师一起参与合作。”尤主任看完信说,接着又向裘慧英简单介绍了我的情况。裘慧英凝神思索片刻后表示认同,并说“那位大学老师,我将婉言劝他不必参与了”。我着实一惊,深为这位革命长者对我的信任所感动。
写好李白传,是我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使命。此后几个月,我成了裘慧英家的“常客”,她和蔼可亲,我叫她“裘妈妈”,我们成了“忘年交”,几乎无话不谈。根据裘慧英的介绍,李白的一生可分为投身湖南浏阳家乡农民运动、参加红军后的戎马生活和潜伏敌占区隐蔽战线三个阶段 。裘慧英与李白因为党的情报工作而走到了一起,她追忆与李白共度10个春秋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是李白传的“重头戏”。对于我想了解李白早期的经历和事迹,裘慧英不无遗憾地说:“李白读过几年书,写得一手好字,也算得上有文化,可因为特殊的身份和工作没有留下关于自己的文字。”她努力从记忆中寻找李白曾经讲过的人和事 ,虽然零零星星,但经过梳理成为一个个线索,对完善李白的经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追寻革命足迹
李白,1910年5月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张坊镇板溪村(今为白石村)一户贫农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众所周知对李白人生第一阶段生平的概括。李白为什么参加革命 、为革命事业做了哪些工作 、哪年参加红军……1981年7月,我来到湖南浏阳寻找答案。
浏阳县政府对李白传工作极为支持。到达浏阳后的第二天下午,县政府安排我搭乘公务车来到位于浏阳县城以东60公里的张坊公社。崇山峻岭中的张坊,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少有交往,连招待所也没有。当天我住在公社腾出的值班室,到晚上9点整栋楼停电。油灯下,在窗外蝉鸣蛙叫的“伴奏”中,我完成了采访提纲,列出20多个想要了解的问题。第二天上午,来了一位年约四十来岁的民政助理员,手中拿一袋干粮,肩上挎一个军用水壶。他是专门来陪同我去板溪李白家的。公社至李白的家没有公路,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2个多小时后,见到一栋土木结构的农家四合院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就是李白的出生之地。院子正中的房间已坐满了人,除了支书和队长,都是60开外的老人。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起李白的往事:他在当地文公祠小学读过4年书,五四运动爆发后,学校里出现了《新青年》和《湘江评论》,他受到独立自主开放进步思想的影响。因家境贫寒,他13岁辍学到染坊当学徒。大革命时期,几位在长沙读书的共产党员回到张坊宣传发动农民运动,15岁的李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入了党。“马日事变”后,他转入地下斗争很少回家,20岁离开家乡后再没回来过。
回到浏阳,我在县档案馆待了3天,查阅了大量浏阳地区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的资料,馆内陈列了当年农民协会的布告、标语,农民赤卫队的袖章、梭镖等珍品。在档案馆馆长的帮助下,我采访到一位在县邮电局工作、曾经与李白一起参加攻打长沙的幸存者。这位幸存者告诉我,他和李白都是农民赤卫队员,1930年8月,一起参加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斗后,赤卫队撤回浏阳,而李白等200多名青年跟着红军走了,再没回过浏阳。这与板溪乡亲提供的“李白20岁离开家乡再没回来过”完全吻合。
浏阳之行,收获颇丰。通过实地采访、查阅资料,挖掘并理清了李白在浏阳的活动经历,同时追寻到了李白为新中国解放事业不惜献出生命的根源。他家境贫寒,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从小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进而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所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觉投身火热的农民运动,参加湘赣边界收秋起义,在“马日事变”后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惨遭残杀的血雨腥风中 ,义无反顾、毫无畏惧地转入地下活动坚持斗争,在攻打长沙失败后毅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是李白红军戎马生涯时期,担任过红军无线电台政委、台长。至于他在哪个部队,经历过哪些战役,同样找不到翔实的文字记载。
1981年10月下旬,裘慧英赴北京开会,她约我也一同去北京拜访李白的老战友。在北京的20天,我们一起拜访了10多位功勋卓著的老前辈。在位于钓鱼台一栋普通的住宅楼的曾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档案馆馆长)家里,巧遇党的早期隐蔽战线上的传奇特工李强(新中国成立后任外贸部部长)。他们对撰写李白传极为赞成,并一起探讨了李白传应突出的重点。曾三,这位中共和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先驱,深情地回顾了1931年被派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央红军与在上海的党中央无线电联系,并举办无线电训练班培养红军通信人才的情况。他说,训练班学员都是各个军选派出来的优秀战士。1931年6月,红四军派出宣传员李白参加第二期训练班。在西城区机织卫一座古老的四合院,我拜访了红军电台创始人之一、无线电训练班教员刘寅(新中国成立后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他对李白印象深刻。盛夏的江西瑞金蚊子特别多,李白得了“打摆子”(疟疾),但他没有缺席过一节课,发冷时浑身发抖的他披着被子,面色紫绀;体温升高后又面红耳赤,恶心呕吐。这情景,刘寅记忆犹新。在邮电部大楼,我拜访了红五军团十三军电台报务员靳子云(新中国成立后任邮电部副部长)。这位曾是冯玉祥二十六路军电台报务员的老红军战士回忆道:1931年12月震惊全国的“宁都起义”后,二十六路军改编为红五军团,他成为旗下第十三军无线电队报务员,这时刚从无线电训练班毕业的李白受命任十三军无线电队政委。他说,论年龄,李政委与大家相仿,但他却像宽厚仁慈的长者。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这支队伍一扫旧军队的坏习气,成为一支屡建战功的技术劲旅,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受到总部的嘉奖。不久,李白调任红五军团总部无线电队政委。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李白曾经给裘慧英讲过长征中电台有个报务员小黄,聪明机灵、技术娴熟。根据这条线索,我们在北京联系到了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忆长征》一书的作者黄良成。在他的办公室,就长征中的李白进行了近3个小时的专题采访后,黄良成告诉我们,有关李政委长征中的事迹在《忆长征》中有记载,可作参考。事后,他来上海开会还专门把这本书给我带来。那天我去和平饭店大堂取书,他说,初稿写好后可寄给我看看,或许还能帮忙补充些什么。我被他的认真和热忱深深感动,这本书为李白传提供了许多具体而生动的材料。遗憾的是,他回北京不久,传来了他因心血管病突然病逝的噩耗。
秘密电台岁月
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爆发,1937年10月,李白受党中央之命来到上海,建立上海与延安通讯的秘密电台,担任报务员。11年间,他6次变换电台地点、3次被捕,1949年5月7日英勇牺牲。这位隐蔽战线的先辈历尽曲折艰险,对党的事业始终忠贞不渝。将他的经历和事迹真实地记录下来,流传下去,是为李白写传的意义,毫无疑问也是李白传的核心部分。据裘慧英回忆,1939年2月,富有地下斗争经验和广泛社会关系的龚饮冰来上海领导电台工作。他发现李白作为一个潜伏者,有明显的“漏洞”:穿长衫、戴眼镜的“李先生”,年近30孑然一身,没有家室,显然不合常理。经地方党组织安排,22岁的锦孙绸厂女工、共产党员裘慧英来到李白身边,一年后正式结为夫妻。
1981年秋,曾与李白合作开展电台工作的涂作潮从北京来上海,在他下榻的宾馆,我拜访了他。这位1924年入党、党的无线电通信事业创始人之一,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残。眼前的他坐在轮椅上,回忆起与李白交往的那段经历。1938年初,他奉命到上海为李白安装一部电台。电台是由东拼西凑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经常会出故障,发生故障后不得不中断收发报,涂作潮也就经常上门修理。这既影响工作,也很不安全。李白提出要拜他为师,得到党组织批准。1939年秋,威海路338号“福生无线电公司”开业,涂作潮是“老板”,李白是“伙计”兼“会计”,电台也设立于此。李白学习能力很强,3个月就能装配和修理电台。1941年春,“福生无线电公司”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他们先后撤离。
许彦飞,是我采访的又一重要人物。许彦飞与龚饮冰是交往密切的湖南同乡。许彦飞在上海任《新闻报》经理,建造了福履理路福禄村(今建国西路384弄10号)住宅,龚饮冰将他的住宅租了下来。1942年7月,为避免通讯器材受高温影响,李白根据龚饮冰的指示将电台从一处亭子间迁至许彦飞的住宅。9月15日深夜,电台被日本宪兵侦破,李白被捕,关押在四川路桥北崇明路6号日本宪兵队。任凭敌人刑讯拷打,他守口如瓶,坚守秘密。党组织经过多方营救,先将李白引渡到“76号”汪委特工总部,许彦飞再出面斡旋,请一位朋友以其曹家渡的酒店作担保。1943年5月,被关押8个月之久的李白获释。
1945年春,李白第二次被捕。1944年秋,李白在潘汉年领导的华中情报局安排下,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利用敌人的电台为党工作。他化名李静安,往返于浙江淳安、场口和江西铅山之间,为共产党秘密传送战略情报。1945年春末的一天,他携带一部电台乘船由场口至淳安,国民党兵上船搜查发现电台,李白从容不迫出示证件,敌人不信,将他扣押起来。他沉着镇定、神态自如,第二天敌人只得将他放了。裘慧英叙述李白这次的被捕情况,我在与当年地下党陈建邦等的访谈中得到了证实。
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一幢砖木结构三层新式里弄建筑。这里是李白在上海最后的居住地,也是他工作、第三次被捕的地方。1945年10月,李白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党中央的秘密电台工作。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上海笼罩着一片恐怖气氛,国民党特务密布,警车呼啸。敌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地下电台。李白每次收发报,裘慧英都要把门窗密闭,拉上加厚窗帘,以防电键声和灯光外泄,有时发报的波长会引起电灯闪光,李白奇迹般地把电台功率降至7瓦。李白预感到自己难免还会被捕,向电台领导刘人寿提出建议:建立预备电台,以防再入敌人魔掌后,与党中央联络受到影响。他的建议被采纳。他亲手组装了备用电台,并到预备电台处帮助调试。不幸还是发生了,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再次被捕。1949年5月,解放军正挥师南下,上海即将回到人民的怀抱。国民党在行将灭亡之时,更加疯狂地举起屠刀。5月7日,李白被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距离上海解放只有20天。
1981年11月的一天,我来到淮海西路上一处普通民宅 ,拜访刘人寿。刘人寿也是情报战线的传奇人物,1955年因受潘汉年冤案牵连入狱,直至1975年释放。据悉,1947年,因潘汉年远赴香港,其在上海的情报系统,实际负责人已是刘人寿 。他说,李白为人谦和,工作上我是他的领导,当我得知他是一位老红军时,我对他更加敬重。党组织曾考虑过他的安全问题 ,我奉命征求他去解放区,还是继续留在上海工作的意见。李白表示:“组织上认为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说到这里,老人沉默了,沉思良久后说,对,为李白立传,历史会记住他!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经过一年的努力,李白传写就,编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