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古镇之“古”,是大古特古。新场,什么场?盐场。新场古镇,古就古在“盐”上。说起以盐成镇,北有盐城,南有盐官。新场就是上海的盐城盐官。新场的“盐分”胜过盐城盐官。
新场产盐历史长贡献大。《宋史》说:“今日财赋,煮海之利居其半。”古代国家财富,盐占一半。新场产盐,历史长,产量高,质量好。
历史长。新场产盐,起灶于初宋,鼎盛于元明,式微于清乾嘉,停煎于清道光(大约1840年),全史约千年。
产量高。下砂新场产盐,宋时就比他场高。入元后,浙盐分司对所在地下砂新场实施了重大改革 。把宋时分散的灶户,“归并灶座,建团立盘”,由南向北,统编为1至9团。团设若干灶。厉行聚团公煎,不准私煮。并且,以团为单位,围以高墙,官兵把守,实行军营牢狱式的严管强控。同时,在生产技术设备上,改用大盘(千斤生铁铸成的大锅)。昼夜轮番倒班。原用小锅,昼夜两锅,出盐60斤。大锅,一昼夜出六锅,一锅300-600斤。一昼夜出盐几千斤。产量翻几倍。又同时,按团内团外,不同工种工序,分工细化成灶丁、柴丁、火工、车工等。组织通力合作,大大加快了生产流程 。从而使全场总体产能达到鼎盛。元后至元—至正(1335年-1367年)30年间,松江府五场年办盐74918引(一引400斤)合2996.72斤。下砂新场办盐33415引,合1336.6万斤,几乎达到全府产盐的一半。清朝产量,康熙《松江府志》说,“新场盐赋为两浙之最”。该志记载,康熙某年,下砂头场盐课司,有灶丁5254口。年办盐14083引,合563.32万斤。而全松江府产盐76802引,新场占全上海1/5。新场每人丁年产盐1072斤。若是按这些年产盐量计算,那么,上千年该是多少大一个天文数字?!
质地优。新场盐,色白,粒匀。比李白称赞的“吴盐如花皎白雪”,还要好。
新场镇上有大小两个盐衙门。这是其他古镇所没有的“大古”。大衙门,是“松江盐使分司”衙署。小衙门,即《云间志》的“下砂盐场监官廨舍”(下砂头场、南场、一场)。这是一个相当于县衙的衙署。此外,下砂场衙明初迁新场时,“北桥税司”“杜浦巡司”也随迁新场。今见遗迹“税桥”,或许这些实际上也是官衙的小衙门的收税场所。
新场镇的第三大古是《熬波图咏》。这是全国唯一一部记述煮海为盐全过程的伟大著作 。它被《中国盐法志》称为“我国第一部关于海盐生产的专著 ”。被收入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民国时又被收入《上海掌故丛书》。其作者是元朝下砂盐场大使(盐司)陈椿。这本煮盐图著,不仅详述煮盐技术全流程;而且还记录了上海盐业制度的重大改革 ,以及万千盐民倍受压榨的斑斑血泪史。他在《自题熬波图》序诗中说“盐是土人口下血”。《熬波图咏》是一部可以和徐光启《农政全书》比肩的上海第二大本土科学著作。
新场盐业的古遗存,还有一项:运盐河“石驳岸拴船鼻”。这可能是全上海的唯一景观 。这就是新场镇中约两公里长的古运盐河,今洪桥港“后市河”的石驳岸上,镶嵌着石刻“牛鼻子”,用以拴驳运盐船,隔不多远一个。其数量之多,雕刻形状之精美,堪称一绝。如果能仿造运盐古船,做个示范,一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