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的刘少奇

2021-06-12    作者:容子

3759-7_Embed1.jpg

  无论是在革命的高潮还是革命的低潮,刘少奇都坚定地走在自己年轻时选择的革命道路上,忠于理想信念,矢志不渝。

  

  1925年12月在长沙被捕

  

  

  1925年9月18日,奉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向上海当局下令镇压"五卅运动",强行关闭上海总工会。11月,刘少奇和妻子何宝珍离开上海,回到长沙。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休养,刘少奇的肺病逐渐好转,12月正准备返回上海,不料被反动军阀湖南省省长赵恒惕下令逮捕入狱。

  "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后,湖南的工人、学生、市民奋起响应,湖南各地游行示威的人数达数十万之多。10月16日,安源工人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被江西军阀方本仁下令杀害,激起安源工人愤怒,将烈士遗体装殓后运往长沙,沿途数万群众举行追悼大会和游行示威。11月,长沙数万名学生在省政府前集会,抗议赵恒惕逮捕进步学生。此起彼伏的群众运动令赵恒惕提心吊胆,得知刘少奇来到长沙,十分紧张,下令拘捕了刘少奇。

  刘少奇被捕的第二天,长沙《大公报》即公开披露此事。刘少奇这时已是全国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消息传开,引起轩然大波。全国各地各界团体抗议赵恒惕的电报像雪片飞到长沙,多时一天达40多份。中共组织和进步团体以及刘少奇的亲友也全力营救;全国各地工会组织纷纷通电谴责赵恒惕,要求立即释放刘少奇。湖南学生联合会联合各团体向全国发出呼吁书,要求保释刘少奇出狱。广东省港罢工委员会也向赵恒惕发出了抗议电。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的要人也发电报要求赵恒惕尽快释放刘少奇。

  赵恒惕下令逮捕刘少奇,本是为了防止刘少奇在湖南发动工潮和学潮,却不料这样反而使自己陷于被动境地,不但遭到全国民众的反对,还在湖南的统治集团内部引起很大不满,这使他不得不有所忌惮。经过多方营救,刘少奇在长沙的陆军监狱被关押了近两个月后,终于1926年2月上旬获释。刘少奇出狱后即赶往上海。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到后,火速赶往广州,去参加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同时着手处理已坚持了七八个月的"省港大罢工"的一系列问题。

  

  1926年"省港大罢工"

  

  

  1926年2月19日,刘少奇乘海轮抵达广州。3月3日下午,中华全国总工会为欢迎出狱后的刘少奇到达广州,召开了一千多名工会干部和省港大罢工工人代表出席的欢迎大会。当时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设在广州越秀南路93号。刘少奇不顾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受命担任全总代理委员长,主持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作,担负起领导全国工人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重任。

  发生在广州和香港的"省 港大罢工",是在"五卅运动"的高潮中开始的,参加罢工的工人群众达数十万人,其中有10多万人离开香港回到广州。中华全国总工会为此成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组建了两千多人的工人纠察队,对大罢工实行强有力的领导。罢工委员会对香港实行封锁,使香港变成"死港",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但是,大罢工持续七八个月后,一些困难和矛盾开始暴露。由于参加罢工的大小工会有几百个,山头林立,其中相当部分并不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针对这个问题,刘少奇以很大的精力推动各行各业工人阶级的大联合。他指出:工人阶级的联合有四个步骤,一是精神的联合,二是物质的联合,三是行动的联合,四是组织的联合;革命的工作就是联合的工作,联合成功即革命成功。基于加强工人阶级联合的需要,刘少奇十分重视工会的组织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广东省济难总会、香港运输业工会联合会等相继成立;香港青年工人大会、香港女工大会、广州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等相继召开。

  1926年5月12日,全国劳动大会选出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执行委员会后闭幕,刘少奇当选为全总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


  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在工农群众支持下进行的。1926年7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工人和广大群众参加并援助北伐。省港罢工委员会发动各行业工人组织了3000人的运输队、宣传队、卫生队随军出征,广东韶关等地的农民也积极支援,湖南群众还以自卫军的形式直接参战 。北伐军在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下一路胜利进军。1926年7月11日夺取长沙,8月下旬占领湖南全境,军阀赵恒惕望风而逃。9月6日、7日,北伐军攻占汉阳和汉口,10月10日攻克武昌。不可一世的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被摧毁,广州革命政府决定迁往武汉。

  1926年9月1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在汉口设立办事处。10月10日,湖北省总工会在北伐军攻克武昌的当天宣布成立。10月21日,刘少奇从广州抵达武汉,开始组建全总办事处。中华全国总工会汉口办事处设在友益街 16号,刘少奇、李立三、项英、向忠发等工会领导人住在街对面尚德里4号的一幢小楼里 。这期间,各地工会发动的反帝罢工风起云涌,仅在武汉就发生了50余起。到了1926年12月,全国工会会员已由北伐前的100万人增加到近200万人,各地工会还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建立起工人武装。

  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凯歌中,国民政府于1927年1月1日宣布迁都武汉,湖北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也在当天开幕。1月3日下午,刘少奇在湖北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就在这天下午,汉口发生了一起民众与帝国主义势力冲突的事件,该事件后来发展成大规模的反帝运动 。

  

  1927年"汉口反帝斗争"

  

  

  1927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事件。1927年1月3日下午3时左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队在汉口英租界附近的江汉钟楼旁讲演,气氛热烈,听讲群众越聚越多。英租界当局十分恐慌,调动长江上英国军舰的水兵登岸干涉。英军水兵挥动枪托乱打赤手空拳的群众,用刺刀捅死1名群众,打伤30余人,制造了"一·三惨案"。帝国主义的暴行激起武汉人民的极大愤慨 。近代以来,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汉口设立租界,在中国的国土上耀武扬威,践踏中国主权。"一·三惨案"发生后,湖北人民提出了收回租界的强烈要求。正值湖北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刘少奇、李立三分别代表湖北省总工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前往武汉国民政府,递交大会决议:要求政府立即收回汉口英租界。1月5日下午,武汉30万群众不顾寒冷的天气,顶风冒雪从四面八方赶往汉口济生三马路空坪集合,举行"追悼一·三死难同胞暨反英示威大会",李立三、刘少奇等大会组织者站在队伍的前列,和各界群众一起挺立在阴冷的风雨中,会后举行示威大游行,声讨英帝国主义的罪行,要求政府收回汉口租界。

  1月6日,江西九江各界群众集会游行,声援武汉人民收回租界。英国水兵再次登岸干涉,打死打伤数名工人。九江工人和市民在武汉群众斗争的鼓舞下,奋起占领了九江的英租界,并请武汉国民政府派员接收。武汉国民政府支持武汉、九江民众的正义要求,向英国当局提出抗议,派外交部长陈友仁出面与英方谈判。在民众反帝运动的强大压力下,英国当局被迫于2月19日、20日分别在协定上签字,同意将汉口、九江租界交还中国。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外交斗争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1927年2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从广州迁往武汉。刘少奇集全总秘书长、省总秘书长两职于一身。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引起共产国际和各国工人组织的重视。1927年3月底,共产国际组织英、俄、美、法等国工人代表专程到武汉参观访问。5月下旬,又有日、俄、韩、美、爪哇(今印尼)、英、法等国的工人代表来到武汉,出席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召集的太平洋劳动大会。

  1927年4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汉口又制造了一起事件。一个日本兵乘坐人力车不付车钱,还打伤车夫,又将前来救助的另一工人刺死。事态扩大,激起汉口群众抗议。停在长江里的日本军舰水兵大批登岸,三次用机枪扫射人群,打死打伤群众数 10人,是为"四·三惨案"。帝国主义的暴行再次激起武汉人民的愤慨 ,纷纷要求为死难同胞报仇。中华全国总工会、湖北省总工会站在斗争的前列领导反帝运动,组织工人和市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日抗议斗争,向国民政府提出收回汉口日本租界的要求。然而,这时的武汉局势已与3个月前"一·三惨案"时大不相同,担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手握军事大权,实力膨胀,开始公然抗衡武汉国民政府,并在所辖地区镇压工农革命力量。形势的逆转使武汉国民政府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出现危机,处境日益窘迫,难以强硬态度处理"四·三惨案"。客观形势的变化,使反日运动没能达到收回日本租界的目的。尽管如此,以共产党领导的工会为核心,各界民众坚决斗争,仍迫使日租界当局做出让步,答应撤退水兵、发还罢工工人的工资等,反日运动取得部分胜利。

  

  经受大革命失败的考验

  

  

  1927年4月中旬,国内时局陡然逆转。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向上海工人纠察队发起突然袭击,血腥屠杀革命群众,史称"四·一二政变"。随后,蒋介石宣布"清党",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连续进行大规模搜捕和屠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对立。各地反共的新老军阀纷纷投到蒋介石旗下,把屠刀指向共产党人。在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于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了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以确定党在紧急时期的对策。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年轻的、政治上不够成熟的党,虽然在大会上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没能提出纠正错误的切实办法;强调了要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但对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也没能提出有效措施。

  中共五大选举出29名中央委员和11名候补中央委员,陈独秀继续被选为党的总书记。刘少奇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五大闭幕不久,全国总工会决定成立"七人中央工运委员会",以加强工人运动的领导。

  5月17日,驻宜昌的国民革命军第14独立师师长夏斗寅叛变,率部进攻武汉国民政府,武昌卫戍司令叶挺率部打退了夏斗寅。但没过几天,5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35军第33团团长许克祥又在长沙叛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杀,此称"马日事变"。接着,江西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5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急剧右转,驱逐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在越来越严峻的局势面前,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党中央政府也迅速转向反动。6月28日晚,汪精卫下令强占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机关,而陈独秀为避事端,幻想继续国共合作,公开下令解除工人纠察队。这时的武汉工人纠察队已有5000人,枪支3000条,是共产党的一支武装力量,但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政策,被迫解散。刘少奇等工会负责人悄悄把部分好枪支留下,安排已公开中共党员身份的纠察队员带着枪支投入贺龙、叶挺的部队。

  陈独秀一味退让的错误政策,助长了反共势力的气焰。中共党内的许多干部越来越看清陈独秀的错误所带来的严重恶果,要求改组领导。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取代陈独秀的家长式领导。中共撤回参加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大革命面临夭折,中共中央开始做应变准备,组织干部疏散或隐蔽。当时共产党所掌握的武装力量主要集中在叶挺和贺龙所属部队,大约2万人左右,驻扎在江西九江一带。"马日事变"后,不少中共中央的干部开始向九江一带转移。7月13日,中共中央安排刘少奇乘坐贺龙的差船离开汉口,秘密前往九江,从九江上庐山隐蔽。

  7月15日,汪精卫做出"分共"决定,与共产党决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决定向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武装反抗。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率北伐部队2万余人发动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9月底至10月上旬,中共中央机关陆续从武汉迁往上海。10月,刘少奇离开庐山,前往上海。

  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刘少奇在上海投身秘密工作。1928年3月24日,中央临时政治局派刘少奇去顺直工作。1929年春,刘少奇调回上海工作;同年夏,又被调到满洲工作。7月10日因"中东路事件",蒋介石与苏联断交。8月22日刘少奇因叛徒告密被捕,9月上旬被营救出狱。1930年3月下旬,刘少奇离开满洲省委,再次调回上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