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鹤,这是中国历史上作为“四爱”之美称,以表现文士高士风雅清逸与迥出尘俗的超然情志。山阴的一个道士养了十几只鹅,有一天早上,王羲之坐船经过那里见到了,非常喜欢,想要把鹅买下来。道士表示这群好鹅是不卖的,不过,如果能替他书写一部《黄庭经》,那倒可以把这群鹅换走。李白有诗为证:“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
古往今来,不少学者从书法本事上寻找原因,认为鹅的样子对王羲之的执笔、运笔很有启发。例如,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卷五中的论述就很有代表性。他说:“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加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在绍兴流行的古代民谣,也可以为之解释。其一:“鹅项舒,笔妙徐;鹅项转,笔妙展;鹅项鸣,笔妙惊;鹅项曲,笔妙独。”其二:“鹅掌游,墨韵流;鹅掌步,墨韵度;鹅掌眠,墨韵妍;鹅掌立,墨韵逸。”原来如此,王羲之在观鹅中领悟书法之道呢!
也许,书圣王羲之的爱鹅还有别的缘故?著名学者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长文中,由孟诜《食疗本草》鹅“与服丹石人相宜”,引出“医家与道家古代原不可分”之议论,然后说:“故山阴道士之养鹅,与右军之好鹅,其旨趣实相契合,非右军高逸,而道士鄙俗也。”他是说道教有服食丹药的传统。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篇》引《神农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可见,对服药的迷恋和浪漫想象。李石《续博物志》卷七:“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鹅肉:“甘平无毒,利五脏,解五脏毒,止消渴,补气之功效”。陈寅恪解释说:古代道家与化学、医药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为了行长生不死而大量服用丹石;而鹅有解五脏丹毒的功能,故深为道士所重视,被列为上品。原来王羲之以书换鹅,只是为了食之解毒,以滋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