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吉祥物。在各个时代,其形制不尽相同,但基本的特征是一条长柄的钩,由钩头、颈部、柄身和尾端四个部分组成。钩头扁平,颈部呈弯曲状,柄身扁平或稍弯曲呈流线型,有的尾端小孔系有丝线穗带。越到后来,如意的造型越丰富多彩,被雕刻和饰以各种吉祥图案;工艺也越精湛,柄身有镂空、雕刻、镶嵌和掐丝等多种制作手法;用材则有金、铜、铁、玉、翡翠、水晶、珐琅、玛瑙、珊瑚、沉香木等。
如意的起源甚早,有人认为商代已有之,只是现在实物难觅,无法证明。据史料记载,如意的最初原型是民间的一种挠痒工具,“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扒,如人之意。”
从魏晋南北朝起,如意渐渐走红,成了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清玩,或书房案几上的摆设。例如《世说新语》中说,殷仲堪作了一篇赋拿给王恭品评,想获得几句褒奖,不料王恭看后一言不发,只是用如意敲打那篇文章而已,殷仲堪十分失望。西晋武帝时,名士石崇与贵戚王恺斗富。王恺搬出一棵二尺高的珊瑚树,石崇随手用铁如意将其击碎,将他收藏的珊瑚树搬了出来,三四尺高的多达六七十棵,二尺高的就别提了,王恺一时看呆了。南朝的韦睿在徐州战事中用“如意”来指挥千军万马,起着类似权杖的作用,取得大胜。有些文人雅士在吟诗咏赋时,利用如意来打节拍。如意还是舞蹈时的道具,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伤所宠爱的邓夫人的脸颊,后虽治好,却留下了瘢痕,引起后宫人的效仿,成了古代的点靥之风。《晋书》中记载有王敦大将军每饮酒至酣畅处,常用铁如意敲击唾壶,慷慨放歌,壶口因此而缺损。
到明清时,尤其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因皇家的需求和宫廷造办处的参与,如意的风头更是强劲一时,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了国泰民安,吉祥驱邪的涵义。从收藏在北京故宫郎世宁的《采芝图轴》和《乾隆雪景行乐图轴》来看,乾隆在燕居清闲时,手中大多揣着如意。当时紫禁城内的宫殿、三希堂以及行宫的御座右侧都摆放着一柄镶玉如意,在乾隆60岁那年亲自赏给嘉庆居住的毓庆宫内同样陈设着一柄如意。此外,每逢喜庆佳节,帝后寿辰,新帝继位,王公大臣都会向皇帝、皇后和嫔妃们敬献如意,皇帝也往往用如意来赏赐臣下,或馈赠给各国使臣。
总之,人们借着“如意”二字尽心发挥,象征着事事处处的称心如意,联系上下和融通八方之情,因此如意这一物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兴盛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