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21-04-29    作者:陈荣


  老家青浦以鱼米之乡著称 ,主产优质稻米,但是米饭好吃田难种,在令人羡慕的美称背后是家乡人极辛苦的生产劳动。我1968年初中毕业后在老家务农七年,亲身体验了那时农民朝披星晚戴月,烈日晒冷雨淋,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的艰辛。以种水稻为例,从播种到收割要经过育秧、移栽、除草、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脱粒等一系列农活,每一项都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

  育秧在四月初就开始,那时天气乍暖还冷,制秧田赤脚踩在水里冰冷刺骨。为了提高发芽率,稻种要提前浸种催芽,胚芽露白后撒到苗床上还要覆盖尼龙薄膜保温。秧苗移栽前整田要用犁耙翻耙两次,还要用人工平整。移栽时全部是人工插秧,低头弯腰一整天腰背酸痛得直不起身来。

  除草也全部人工,除了拔杂草拔稗草两次拔草,还要“三耘三耥”。耘稻时女的低头弯腰, 男的则双膝跪地,烈日下常常被熏得汗流浃背。耥稻时要手握两米多长的耥杆,用耥头在稻苗间用力推拉,干一天活手臂酸痛得端饭碗都颤抖。

  肥水管理从育苗就开始了。施肥要进行多次,在苗床上施苗肥,插秧前施基肥,插秧不久后施返青肥,分蘖前施分蘖肥,抽穗前施粒肥。施肥要控制“三黄三黑”,肥料不足稻苗黄瘦,肥料太足稻苗疯长倒伏,都会影响产量。那时施猪粪肥草堆肥人粪尿等农家肥较多 ,肩挑手撒十分费时费力。

  水稻对水的要求很高,老人们说一斤谷七担水 ,可见用水量之大。但是稻田最好是干干湿湿,涝了会烂秧。有些年老天不帮忙,排涝抗旱都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量也很大,苗期要防蚜虫,生长期防螟虫、卷叶虫、稻包虫,成熟期防稻飞虱等;还要防稻瘟病、纹枯病、白叶病等。水稻整个生长期要施用好多次农药,除了费工成本也很大。有一年稻飞虱大面积危害,眼看稻株成片枯萎,队里人心急如焚,国庆节还在加班加点“虫口夺粮”。水稻收获基本上都用人工,割稻时弯腰挥刀,搬运稻主要靠肩挑,都是重体力活。稻谷脱粒也不轻松,虽然那时有电动脱粒机,但还是要人把稻捆放在上面不停地翻滚。稻谷入库前的筛、扇、晒等道道工序也都是又累又脏的农活。那时最忙最累的是七八月间的“双抢”时节,要在二十来天的时间里把双季稻全部收种一遍。为了赶季节抢时间,人们常常起五更睡半夜,凌晨四五点钟出工晚上八九点钟收工。中午时段烈日高照暑气逼人,人无论在大田里还是在场地上干活 ,都是如在蒸笼闷热难当。

  唐代人李绅看到农民的辛苦作诗《悯农》,如今的我们应该懂得重农尊农。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上海市农科院工作,亲眼目睹广大科技人员不辞辛劳在实验室和农村田间日夜奔波,也亲眼目睹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农产品产量质量的不断提高。现在农业越来越现代化了,种田已省事省力许多,但是我国的粮食蔬菜生产仍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我们仍应该十分珍惜餐桌上的一饭一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