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竹文化

2020-11-17    作者:周进琪

1.jpg

  竹最早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也最早被我们的祖先开发使用。在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就有“竹”字符号。说明中国人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竹在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明清时期,仅日常生活用品竹篮、竹筐、竹床、竹席、竹椅等就达250多种。正如大文豪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中国的竹文化,更是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对我国的文学、绘画、音乐、园林、手工艺等,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

  从最早记录文字用兽皮、兽骨、甲骨,到纸张普及的一千多年间,其中竹简对文字演变及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文化依附竹简后,便有了绵延至今的孙子兵法、儒家和道家文化;有了源于母系社会传承至今的百家姓;有了公元前501年,我国第一部突破原统治者“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有文字记载的刑法;有了《说文解字》中,148个带有竹部首的汉字,有人人耳熟能详的胸有成竹、青梅竹马、竹报平安等无数的成语故事。由于竹简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和明清档案,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

  竹由于其独特的管状结构,还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在远古时期就有了用竹制作的笙簧乐器。进入阶级社会后,这些乐器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发展,流传至今的竹制乐器就有笛、箫、笙、竽、筝、筚篥、箜篌等。这些用竹制作的乐器,成了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持丰富的意蕴,它的“劲节”代表着坚强的骨气,虚空代表虚怀若谷,萧疏代表潇洒脱俗。竹清丽柔美,翠筠萋萋,弯而不折,空心有节。从上古先秦到近现代,我国历代诗人借物咏志,寓情于竹,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不朽诗篇。苏东坡曾用最直白的语言,写下了其最真实的感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甚至有人发出了“幽居思伴侣,惟有此君宜”的感慨。

  画竹也是中国画家墨客因感怀其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的品格,成了经久不衰的题材。历朝历代画竹的画家层出不穷,北宋画家文同注重生活体验,他把眼中的竹,化成胸中的竹,主张胸有成竹而动笔,被尊为墨竹画派鼻祖,成语“胸有成竹”便是由他而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毕其一生画竹咏竹,他的画虽见竹不见人,其实在画人,借画抒胸臆,他每幅必题诗,其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成了人们励志的佳句。

  随着对竹美感需求的增长,在竹器上镌刻图案和文字的竹刻艺术也应运而生。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刻纹精细、装饰华美,并在柄上刻有游龙图案的竹勺,可见一斑。从这件迄今发现最早的竹刻艺术品开始,经历代能工巧匠各显身手,巧夺天工的技艺,文人雅士参与其中,赋予其丰富的思想情怀。竹刻,已成了中国一种高雅的艺术门类。

  竹文化陪伴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绵延至今而愈久弥新。其枝弯而不折,柔中有刚的风范。“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君子之风,已成了人们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