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公交车

2020-11-12    作者:邱伟坚

1.jpg
2.jpg

  1958年我家搬迁至控江路黄兴路口的控江新村 ,当时控江路上只有一条起点为海宁路至松花江路的61路公交车,而在黄兴路上是一条江湾五角场至松潘路的60路公交车,均是为方便在此沿线工人新村的人出门开行的公交线。印象较深的是这种公交车驾驶窗前有一个红色箭头部件,驾驶员转弯时须将这个箭头朝所往的方向拨一下;上下客的车门是木头做的,有滑槽移动,售票员拉上门后需要用钥匙拧一下关上。由于往返市中心区域的公交车乘客较多,那时候带铰接车厢的俗称巨龙车尚未出现,61路等线路出现了带拖斗的车辆。

  记得我等小伙伴们对拖斗情有独钟,出门总会央求家长坐后面的拖斗车,除了乘客少空座位多外,还因为里头空间适宜嬉闹,往往一个拖斗车内全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小孩子。以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公交开行出母婴专车后,我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当年这种拖斗车。

  念小学时控江路上的公交车车顶全部背上了煤气包。小孩好奇发问,大人语焉不详。每到风雨季节下班时分 ,耗去大半的煤气包在风雨萧瑟中东摇西晃,是当年共和国负重前行步履的真实写照。

  那个年代公交车上的驾驶员售票员给乘客们留下了许多温馨的记忆。上车后有人打听起沿线某个地址,售票员随口会报出你应该在哪个站点下车或在哪个站点换车:复杂一点的还会出主意:你有没有月票?没有的话那如果在前面这个站点下车,尽管多走了一站路,但可以省下三分或五分车费。不少售票员由此获得了“活地图”“问不倒”等美誉。1972年我下乡,返城时在十六铺码头终点站坐25路电车回家,因着大旅行包里装满大米黄豆花生等农副产品,根本无法提上车,驾驶员见状马上下车帮我一起提,只听嘣的一声,旅行袋上的襻带子应声而断,“好重呵!”他很不好意思地笑笑……

  图片说明:后面带拖斗的公交车

  背着煤气包的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