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重温多稼路

2020-05-28    作者:薛关钧

多稼路是上海黄浦区(原南市区)内一条不太长、不太热闹的路,然而,它在我的人生轨迹中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记 。
上世纪50年代,我家居住在南市区王家码头路。1953年2月,5岁的我患急性脑膜炎 。据我父亲的笔记本记载 :我当时高烧不退,面色灰白,眼珠上翻,四肢抽筋,失去知觉,濒临死亡。比我大2岁的姐和比我小3岁的妹吓得哇哇直哭,父母亲急得六神无主,家里乱得一团糟。左邻右舍闻讯后立即赶来,一边安慰我父母,一边迅速叫来三轮车,将我抱上车,快速送到多稼路上的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经该院小儿科医生顾嗣蕴和护士们大约24小时的奋力抢救,终于把我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我转入病房后,白昼,母亲每天两次,风雨无阻地奔波于家和医院之间(舍不得乘坐公交车,单程步行半小时余),守在我身边悉心照料;黑夜,父亲在医院破例特许下,仅用四张方凳作为临时“床”睡在我身边,陪我渡过难关。21天后,我奇迹般地康复出院。
当时我家经济比较困难 ,居委会出具证明,医院经核实后,将145万元医疗费(当年旧版人民币)降至100万元。我父母被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白衣天使的崇高医德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父亲马上给上海《新闻日报》社投寄了一篇稿件,向医护人员及左邻右舍深表感谢。不久,稿件刊发,该报社寄来2400元稿费。
按当年物价,2400元可买近18公斤籼米,这对家境拮据的父亲来讲,实乃雪中送炭,但是,父亲想到失业工人更需要资金,便马上将稿费退回并委托《新闻日报》报社转捐给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该委员会很快回复“……对薛同志热忱关心失业工人的行动表示敬意 ”等,同时寄来捐款收据一张 。通过这件事,父亲更加积善施乐,宽厚待人,他常常教导我们:要助人为乐、重誉守信、懂得感恩;父亲身体力行,给我们作出了榜样。父亲在居住区口碑不错,曾当选为上海南市区王家码头街道人大代表。
位于多稼路1号的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名上海医院,由上海著名活动家李平书先生于1904年策划建造,经费困难时,曾得到杨斯盛先生鼎力资助。多稼路120号是一座创建于1933年的初级中学——多稼中学,该校前身为“斯盛中学”,是当年遵照上海著名人士杨斯盛先生的遗嘱以及捐款建造,由中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亲笔书写“勤朴”二字作为校训;1956年更名为多稼中学,又于2003年同上海井冈山中学合并,改名上海市第八初级中学。该学校连续六次荣获“上海市加强初中教育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黄浦区文明单位”称号。
杨斯盛先生(1851年—1908年)号锦春,小名阿毛,上海川沙青墩(现川沙蔡路)人,父母早逝,为人正直,勤奋好学,成为浦东建筑业泰斗;他热衷于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常慷慨解囊,他同黄炎培先生乃莫逆之交。我于1961年7月至1964年7月就读于多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