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0
作者:金安胜
上海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与秦汉时期。那时吴淞江已被用来从事军事和航运活动。上海港正式形成于隋唐。然而上海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港口还是近一百多年的事。至鸦片战争前的上海港区,主要集中在沿黄浦江的弧形圈内,所有20余座码头、仓库大都为私人商会所有,官府管辖的只是漕粮仓栈。由于船舶舟楫频繁来往,港区浦江两岸内帆樯林立,商贾云集。一周内进出船舶400余艘,全年200万吨以上吞吐量,可见其规模。当时的大宗货物主要是棉花、棉布、纺织品和粮食。
苦难和屈辱
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上海地区的棉纺织业十分兴盛,港口拥有丰富的货源,商品粮也有所增长,港埠城镇呈现繁荣景象。1840年,英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在殖民主义的威慑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侵略者接踵而来,最早是英、美、法在上海取得了特权,接着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普鲁士、丹麦等国纷纷效尤,从此上海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漩涡,上海港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苦难和屈辱的历史。
港口,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进行中西贸易的主要渠道,上海港较早地受到外国入侵者的染指。上海开港,据《上海港史》揭示,早在1842年英军攻打上海时,随军驶入上海港的一艘英国商船“魔女号”窥测了港口的态势,并认为上海是整个长江流域的大门户,是为全国经济服务的大港,众多的中转职能有所拓展。第二年载着首位驻沪总领事巴窦尔来到上海,踏上大东门码头。当天下午,就向上海道台宫慕久递交了照会。在江海关署举行会谈,议定了英国驻沪领事馆的地址、开港时间、开放港区范围以及外国船舶在港区内停泊的区域等事项。
然后,巴窦尔用英文向外界发布了领事馆的“第一号告示”,其内容为“公布告示:查本领事已于上海城内东西门间邻近城根马路上设立临时领事馆。希英国臣民人等一体予以援助,俾本领事得以圆满完成余之任务。兹与中国地方当局税关监督官员交涉结果,上海港定于本月十七日开港。”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港,由封闭港转变为对外开放型港口,随之拉开了东西方贸易的序幕,外国船运势力蜂拥而至,上海港成为外国淘金者的跳板、冒险家的乐园。
外国淘金者的跳板
1843年的开港,与160年前清康熙的设关开放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各国列强利用港口掠夺中国财富,破坏了原有的经济结构,后者是为了保护国家主权实行的开放政策。在19世纪50年代末期,各外国领事先后到来,粗暴地干涉港口行政管理。中国官员已不能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很快就被各国领事劫夺了港口行政管理权。外国船运势力的侵入,迫使上海港扩展专供外国船舶靠泊的水域,扩大了港区的范围和规模,使航政管理和设施等无法承受。而一艘艘满载鸦片、生丝、茶叶等进出口外国商船从这里打开水上航路,在卷入国际市场竞争之中得陇望蜀。
上海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跃居沿海港口的首位。1844年底,上海的英国领事擅自签发在沪英国船员上海港引水执照,从此我国断送了行使国家主权的港口引水权。1851年,由英、美、丹、荷、葡5国领事强迫上海,任命美籍人士贝莱士为上海港务长;1857年江海关大权全部落入外籍人手里,主权旁落,海关成为“洋关”。由此,外商竞相建造码头,开设船厂,设置近代航标,半殖民化和现代化相互交织同步扩展,是上海港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另一方面,又输入了西方科学技术,使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激烈冲撞,在“五口通商”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上海开港以来,一批外国洋行和轮船公司相继在此开业,拥有远洋船队和专业码头仓库,推动了上海港与国外港口的运输和贸易往来,市镇商业繁荣。居住人口增多,港口吞吐量猛增,外贸物资跃居全国首位。但是,掠夺性的鸦片贸易与自由贸易交织在一起,对内地经济的辐射带来了很大影响,扼杀了民族工业。1853年上海小刀会发动起义,占领整个县城,第二天江海关署被小刀会烧毁,并没有动摇外国人在事实上享有的永远特赦的特权,外国干涉注入了中国的政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长江和北方沿海港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1873年,招商局在上海成立,与此同时一批民族资本创办的轮船公司、银行、保险、船舶修理工业相继挂牌开业,促进了上海港的客货流增加,港口装卸作业大大提高,上海港码头工人队伍逐渐形成并扩大,他们全凭扛运和肩运体力劳动,还深受封建把头和包工头的剥削,生活异常艰苦。19世纪末的上海常年货物吞吐量约为350万~380万吨,服务于沿海内地和国际贸易。上海港作为内外航运贸易枢纽的地位和功能得到加强,但是也陷入了畸形的繁华。
美国成为主宰
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生剧烈变化,资本输出代替了商品输出,各帝国主义国家迫切需要扩大对华投资,攫取更大利润。上海港作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内河船运和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强化了港口中转集运等功能,加速了近代化进程,形成了新的运输网络,港口优势愈来愈显得重要。
外国在华的航运势力以上海为基地,纷纷建立了以此为中心的国际航线;外国船运界对中国航运界的排挤打击与反排挤打击也愈演愈烈。
甲午战争后,中外航运企业规模日益扩大,运营规模增长,港口工程建设和港口规章管理逐渐健全充实,轮船码头的归属与经营进一步明确,相关行业继续发展,码头仓库大规模兴建,黄浦江航道也得到改造,小轮拖驳随之出现,港口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1919年~1937年是近代上海贸易繁荣时期,万吨大轮可乘潮进出,港口吞吐量逐年增加,跨入国际贸易大港行列。上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港名列世界第14位,三年后又跃居世界第3位。抗日战争爆发,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港后,终止了其发展势头。太平洋战争后,上海完全沦陷,成为日军侵略战争的桥头堡和供给站。
战后,港口主权有限收回,美国成为上海港的主宰,大量剩余物资倾销,进口棉纱源源而来,一度得到短暂的繁荣。1948年,由于国民党统治区经济总崩溃,生产大受影响,港口业务逐渐萎缩萧条直至瘫痪。
深受苦难的上海港码头工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他们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港成为了通向革命根据地的秘密水道,大量物资和武器从上海港源源不断地运往根据地。解放前夕,地下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在“保码头,保饭碗”的口号下,护港迎接解放。
上海港的新生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上海港获得新生。港口管理、引航、航道疏浚等港口主权回到人民手中,很快就接管了国民党政府在沪的港航的有关机构,打捞沉船,清理航道,迅速恢复航道,统一港口管理,建立工人组织,废除码头封建行会制度;对私营航业、码头仓库和装卸班组体制进行全方面的生产改革,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52年吞吐量达到1649万吨,对外贸易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大跃进”中,上海港超负荷地承担了高指标吞吐量,头三年平均年增长达到37.3%,提前三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港口吞吐量有所回落,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港口生产得到恢复,装卸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可在十年“文革”动乱中,1967年3月全港严重压船压货,库场拥塞。经过两次企业整顿,1973年周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打开了港口生产和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港励精图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全港吞吐量实际破1亿万吨,跨入世界亿吨大港行列,以集装箱完成吞吐量为例,可以看出上海港发展的坚实脚步。
孙中山先生生前曾经绘制建立“东方大港”的蓝图,然而,在旧中国这只是美好的愿望。上海港真正的腾飞是近三十年的事。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上海港从百年老港迈进世界强港的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