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1
作者:姚建国
黄浦江自明代始就被世人称作为上海的黄金水道,那么,何谓黄金水道?这就要从浦江合流工程说起。
据史书记载,古时上海地区能称江的只有吴淞江一条,而现在的黄浦江那时只是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向北流经上海浦(明代王圻《东吴水利考》称:黄浦下游合江处曰上海浦),再向北流入吴淞江。而那时便利通航而兴的集镇为青龙镇(今青浦境内),它“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尔闽楚交通”,烟火万家,衢市繁盛,有“小杭州”之称。但到了北宋熙宁初时,上海地区东部随着海岸线不断向东南推移,使吴淞江下游日益淤浅,大船进出困难,贸易中心逐渐延至上海浦滨,凡较大船只停泊在上海浦一带。为此,朝廷在“浙西大港”上海浦西侧先后设立了“上海务”(征收酒税的机构)、“市舶提举司”(类似今海关的部门)及“槯货场”(管理贸易的机构),使上海浦西岸(今外滩、十六铺、南码头、董家渡一线)“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楫,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逐渐形成了“人烟浩穰,海舶辐辏”的场景和番商云集的集市。
至明永乐年间,朝廷派尚书夏原洁治理吴淞江淤塞时,夏尚书采用拓宽上海浦与黄浦相并的方案,引吴淞江之水在今外白渡桥处注入新开凿的大黄浦。从此,大黄浦替代了吴淞江而成为上海地区第一大河,故称“黄浦江”,而吴淞江反之成了黄浦江的支流,这一工程史称为“浦江合流”。然而,黄浦江又成了一条屏障,造成了浦西、浦东的交通不便。致使“浦西闾阎节比,车马喧闹,而浦东则市廛冷落。彼此间来往只靠民间用小木船摆渡,于是就出现了摆渡口。官办的义渡出现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上海县府建造了13艘大木船,并设立了高昌、南仓(今南码头)、北仓(今董家渡)、洋泾、朱家港、东沟6个渡口码头。同时,一些来自山东、苏北、宁波等地的渔民,以撑划子、摇舢板专做摆渡营生。又据史料记载,黄浦江、吴淞江上自然形成的渡口多达30多个,从事摆渡的船民有200多户。于是苏淞大道台在今南市设立了“义渡局”,专门负责管理各渡口的事宜。至清代在黄浦江上出现的主要渡口码头为“老白渡、烂泥渡、陆家渡、高昌渡、南仓渡、永济渡(原为北仓渡)、杨家渡和周家渡,史称“八长渡”。开始时,这些渡口均为“义渡”,一不定班,二不定时,有人开船。后过江人多了,逐渐演变成“济渡”(酌情收资)。但由于小木船摆渡既危险又费时,民众视为畏途。
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浦东塘工善后局重建烂泥渡(原名赖义渡)码头,为木质结构,设跳板供行人上下;清宣统元年(1909年),该局又在东沟上宝界浜口控淤疏浚以畅船舶交通后,租赁“安泰号”于次年12月开出由东沟直驶南京路外滩铜人码头的轮渡。至民国二年(1913年),正式向船厂订造轮渡“公益号”。同年,浦东塘工善后局又在浦东塘桥渡口修建了木质码头,置摇橹木渡船12艘,船工259人,堪称大渡。此后,该局又置“公利号、公济号、公道号”等拖船7艘,其他快船舢板3艘,分别行驰在东沟、庆宁寺、西渡各渡口。至民国16年(1927年)秋,上海特别市浦东办成立,接管了浦东塘工善后局黄浦江渡轮事宜,后又成立了浦东轮渡处,次年改名为浦江轮渡管理处,民国19年(1930年)改称成轮渡总管理处;民国20年(1931年)秋,由新成立的上海市兴业信托社接管了浦江轮渡总管理处事宜,名称改为上海市轮渡管理处。民国22年(1933年),永济渡改名为董家渡,由上海特别市公用局筹款20万元,始建轮渡码头,并添置柴油机轮渡2艘,于民国25年(1936年)3月正式对江通航。渡资定为铜圆5枚,骑自行车摆渡者,须再购1张行李票(5分),机动车和黄鱼车者,须购4张行李票。渡客先在码头上购票后方可上船。
又据有关资料记载,“对江渡至民国20年(1931年)5月才出现:庆宁寺渡口至定海桥航线。后又增加了其威线(其昌栈至威赛码头),春北线(春江码头至北京路),东东线(东昌路到东门路),塘董线(塘桥至董家渡),同时又将定海桥、东昌路、塘桥、董家渡码头改造成钢质浮码头,春江路渡口改成钢质内外浮码头,其昌栈渡口为固定木码头。但在抗战中,整个轮渡线为日寇控制,将原对江轮渡合并变为扇形航线,浦西只设北京路码头,浦东却有五个码头,对江轮却只剩三艘,浦东的烂泥渡码头此时也被湮没。抗战胜利后,黄浦江轮渡由市公用局接管,着手恢复淞沪线和东东线、其秦线等对江渡,至民国36年(1947年)春,官商合办的上海市轮渡公司成立。1949年5月25日,周江线(周家渡至江边码头)职工找回新明兴一号轮,经紧急维修后,于26日参加了运送解放军战士过江进入市区的行动,为上海解放做出了贡献。1954年10月初,上海市交通运输局设立私营轮渡管理科,至年底,上海市轮渡公司进行公私合营,并于1956年6月完成;后又出现了月票和改成单行售票的形式。
如今大桥、隧道、地铁变通途,黄浦江上的对江渡,因轮渡速度慢,雾天、台风季停航等原因,已不再是百姓过江的唯一选择,它将又一次面临新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