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会、同盟会之民族伟人———蔡元培

2011-09-08    作者:周伟丽

光复会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三大重要革命团体之一,也始终是江浙沪辛亥革命主体。绍兴是光复会的基地,由此造就了辛亥时期绍兴庞大的人才群,其原因有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光复会首任会长,被毛泽东尊为“光复会、同盟会之民族伟人”的蔡元培在其中所起的核心作用。
开启民智,培养革命人才,使上海成为江浙沪反清革命的中心
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笔飞弄一个商人之家,由于从小聪慧好学,父母就刻意往科举仕途方面培养他。蔡元培也不负家庭厚望,于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28岁授职翰林院编修,1894年离开绍兴来到京城任职。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蔡元培身处京城,又是朝廷命官,甲午海战的隆隆炮声,激起了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爱国忧民意识,他痛心疾首,悲愤至极,认为《马关条约》在中国历史上是最耻辱之笔:“韩魏于秦,宋于金,不如是之甚也”,为清廷“聚铁铸错,一至于此”而“痛哭流涕长太息”,怒斥清廷是“不自强而恃人,开门揖盗,真无策之尤也”。同时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百日而败,更使蔡元培从中领悟到一个历史真理:“不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不可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要想救亡图强,必须先从开发民智,培养人才着手。他深感个人仕途事小,救亡图存事大,正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迫使他重新选择了强国富民之路,毅然弃官归里,从事教育,培养人才。
从1902年起,蔡元培决定参加反清革命。他说:“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学,预备下暗杀的种子。”蔡元培和在沪教育界有识之士叶瀚、蒋智由、黄宗仰、王季同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教育会创办的宗旨是:“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成立中国教育会更深层次的意图,即富含革命的意义,蔡元培说:“我等所以成立此会,实欲造成理想的国民,以建立理想的国家。”中国教育会成立不久,南洋公学发生了退学风潮,为使退学学生不致失学,蔡元培积极联络教育会的几位负责人决定成立爱国学社,大家公推蔡元培为总理。年底,蔡元培又与蒋智由、陈梦坡等创办了爱国女校,以培养有知识、有胆识的新女性为宗旨。不久,蔡元培任女校校长,他最早向女校学生灌输革命思想。
主办《苏报》、创办《警钟日报》,以实际行动支持邹容写的《革命军》
《苏报》创办于1896年,是以日侨的名义向驻沪日本总领事馆注册登记的,所以相比其他报刊少受清政府管约,后转让给陈范。中国教育会成立后,蔡元培邀请陈范入会,并一起参加教育会的各种活动。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陈范的思想日趋进步,他开始在报上宣传教育会的活动,将演说中精彩论点摘录刊登,宣传革命。南洋公学退学风潮发生时,陈范专门在《苏报》开辟“学界风潮”栏目,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给他们以舆论的支持与声援,影响随之扩大。爱国学社成立后,《苏报》成为教育会的机关报,由蔡元培组织稿件,对《苏报》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教育会、爱国学社的喉舌。
1903年,章太炎、邹容从日本来沪投奔蔡元培。当时邹容写的《革命军》因措辞激烈,矛头直指清政府而无人敢登。《苏报》将邹容的《〈革命军〉自序》刊出,蔡元培又与人为他筹款出版《革命军》。还刊出章太炎的《序〈革命军〉》及其与柳亚子合写的《驳〈革命驳议〉》等文章,《苏报》成为国内最早提出用革命手段推翻清廷的报纸。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引起清政府的恐慌。
是年冬,沙俄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在我国东北的特权,在我国领土上互争利益,大打出手。国内爱国志士纷纷起来抗争,拒俄运动再次爆发。这年,中国教育会新吸收了山东卸任知县陈竞全。陈手头稍有积蓄,愿意为革命出点力。由于《苏报》被查禁,不少同志和战友遭遇囚禁和迫害,革命鼓动工作意识销声匿迹。为了重新唤起大家的革命信念,及时向国人告知国家的危机情况,蔡元培不顾个人安危,决定与陈竞全合作,义务办《俄事警闻》报。在创刊号上,蔡元培阐明了办报的目的:“同人因俄占东三省,关系重大,特设警闻,以唤醒国民,使其注意于抵制此事之策。”希望“闻报诸君如有要闻,讯请寄示,俾得刊入报端,善告全国。”该报吸取了《苏报》的教训,不直接谈革命,专门摘录俄兵侵满消息,以抨击清政府的外交败绩。报纸在编排设计上也很有新意,它图文并茂,白话、文言并用,使普通民众都能看懂。为了表示对清王朝的不满,报纸用干支纪年的方法以取代清朝年号,下面再注西历。日俄战争正式爆发,为了适应斗争需要,《俄事警闻》后改成《警钟日报》,由蔡元培任编辑,内容也扩大了,以“抵御外侮,恢复国权”,反对帝国主义的瓜分掠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为目的。《警钟日报》出版后,销路日广,两报共刊出1510号。
革命生涯中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是重任中国教育会会长和爱国女校总理
东京留学生军国民教育会秘密组成了暗杀团,原爱国学社体育军训教员何海樵在日参加了暗杀团,他们“立志从暗杀下手”推翻清朝统治。何海樵抵达上海,访蔡元培密谈数次,决定以上海为据点,在国内发展成员,遂由何海樵介绍在女校参加暗杀团。蔡元培又介绍精通化学,且可以从上海唯一一家国人自办的科学仪器馆购仪器、药品的钟宪鬯、亲信余子夷、王季同、从弟蔡元康等人参加,并开始研制准备用来暗杀的毒液、炸药,秋天,蔡元培的许多同乡都参加到暗杀团里来。
在组织暗杀团的同时,蔡元培积极筹划创建光复会。1903年,黄兴、陈天华等以军国民教育会归国会员的身份回国进行活动,在长沙创建华兴会,密谋于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时在长沙起事,将这一计划密告蔡元培,要他发动长江下游各省革命力量同时配合起事,蔡元培积极响应,他联络江浙一带革命党人陶成章等分头行动,做好接应准备。1904年秋,蔡元培与黄兴、陶成章在沪会晤,共商起义具体事宜,各自分头准备,不幸湖南起义因事泄而流产。黄兴、陈天华、杨笃生等人只好潜回上海,蔡元培支撑的上海革命根据地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他们聚集在余庆里,并将华兴会的秘密机关也搬至这里,策划再次起义,蔡元培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蔡元培加强了与江浙革命党人的联系,特别是在他的影响下,旅沪绍兴同乡都参加了暗杀团,在蔡元培的周围形成了一个革命营垒。受湖南创建华兴会的启发,蔡元培和一些革命同志商议并与狱中章太炎取得一致意见,将暗杀团规章加以修订,把它改组扩大,定名为光复会,“以示光复我汉族之意”,并将“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作为宗旨。
光复会成立后,蔡元培和原暗杀团组织仍在继续活动,同杨笃生、何海樵等继续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亲自赁屋学习制造炸药,章士钊、陈独秀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由于蔡元培在江、浙、沪乃至全国都素负人望,光复会一时人才云集。仅经他介绍入会的光复会骨干就有秋瑾、徐锡麟、柳亚子、黄炎培、马宗汉、陈伯平、李燮和等十余人之多,而绍籍光复会会员就达百余人,壮大了革命力量。光复会的成立,对江浙沪所在地革命斗争进一步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兴中会、华兴会鼎足而立,成为日后同盟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盟会成立后,光复会仍然自成系统,保持独立的活动。
鲜明的个性和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素负人望,赢得了普遍赞赏
蔡元培既不同于孙中山、黄兴等职业革命家,又不同于章太炎、徐锡麟、陶成章等革命实干家,所以他在革命活动中表现出“德行有余而方略颇短,性又好学,不耐人事烦扰”。此后,光复会便转向浙江境内发展,实际由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人领导。
虽然蔡元培不久因赴德国留学,不再担任光复会会长,也很少从事光复会的具体工作,但他一直关注支持着光复会的发展,与光复会的实际领导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章太炎关系密切,联系频繁,始终保持着血浓于水的兄弟情义。
1902年,陶成章为了实现报国之志,萌发了投笔从戎、从事军事之心,由于北上谋入陆军学校不成而来到上海拜访蔡元培,两人一见如故,共同的革命理想把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蔡元培的资助下,陶成章首次赴日本留学,参加革命反清斗争,两人成为革命知交,如1907年皖浙起义失败,徐锡麟、秋瑾被杀,陶成章亲笔致函蔡元培,沉痛而详尽地向他报告了事变经过。在陶成章与孙中山因光复会与同盟会之间的关系产生龃龉时,蔡元培总是竭力化解矛盾。徐锡麟为革命捐躯后,家族也遭牵连,其遗骸只能草草埋于绍兴城外马山,蔡元培一直挂在心上。辛亥革命胜利后,徐锡麟遗骸引柩回杭,安葬于西湖南天竺,烈士家乡绍兴也在西郭立祠以纪念。1912年,蔡元培亲为其撰《徐烈士祠堂碑》和《徐锡麟墓表》。鉴于徐锡麟、陶成章均有祠纪念,唯秋瑾无纪念之地,1928年蔡元培等人为秋瑾建祠筑亭募捐呼吁。1930年,原光复会会员王子余等绍兴乡贤提议:在秋烈士就义处轩亭口立碑,关押处附近府山之巅建亭以纪念。蔡元培极为赞同,并亲为秋瑾纪念碑撰文,表达了对秋烈士无限怀念和无比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