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校及其他

2011-07-21    作者:罗涌才

上海从开埠至辛亥革命年间,教会学校大量创立,由于学费太高,招生对象,多为富家子弟。由传教士编写出版的教科书,除了部分是自然科学知识外,大部分是宣扬宗教、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教材,并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会教育系统。外国侵略者还在上海设立了三所教会大学。
最早的一所大学是1874年筹建的“格致书院”(今格致中学)。第二所是1881年由美国监理会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中西书院”(一分院在法租界八仙桥,二分院在公共租界虹口)。第三所,是影响最大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正式改名为圣约翰大学),校址在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苏州河畔,今政法大学),除国语课外,都用英语教学,学生在校内也要讲英语。
教会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殖民者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但高墙深院难以阻挡学子的爱国热潮和革命思想的传播。在学生中涌现出不少中国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爱国人士,有的还走上了革命道路。同时,在近70年的历史中,外国殖民者在上海共创建了学校61所,除三所大学外,其中小学33所和中学25所。教会学校的兴办,也为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位于黄浦老城厢文庙路和蓬莱路之间的敬业中学是上海最古老的一所中学,它创建于1748年,迄今已有260多年历史,初名“申江书院”(遗址在豫园附近的梧桐路)。由当年江苏按察史翁藻等创办,原为私人讲习所。1770年,巡道杨魁等集资重建书院,改名为“敬业书院”。“敬业”之名出于《礼记》“敬业乐群”,敬业,指专心学业、专心事业。乐群,指乐于与朋友切磋,取益于友。“敬业乐群”,历来为该校校训。两江总督陶澍曾为敬业书院题额“果行育德”,江苏巡抚林则徐也曾为敬业书院题额“海滨邹鲁”,赞誉敬业是出人才的地方。1853年小刀会起义首领刘丽川曾设行辕于敬业书院。近代,维新思想家冯桂芬曾任敬业书院长(即院长)。1902年书院演变为学校“敬业学堂”1906年更名为“上海县官立敬业高等小学堂”,1913年改称上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3年改办初中,1929年添加高中,设普通科和师范科,更名为“上海特别市立敬业中学”。1931年,停办师范科,改设土木工程科。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改为私立南方中学,抗日战争结束,复名为上海市敬业中学,一直至今。1993年,校友乔石给校庆245周年纪念题词“敬教重学,勤业育才”。
由于在办学历史上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取得突出的业绩,敬业中学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上海解放后一直被教育局列为“重点中学”,现为黄浦区重点中学。
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的梅溪小学坐落在老城厢蓬莱路河南南路东侧,校址的南首,百多年前,有溪水环抱,溪边遍植梅树,早春时节,红白梅花朵朵,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颇具诗情画意,名曰“梅溪”。(至今这里还有一条名为“梅溪弄”的小巷)。传说每当夜间,人们走到此地,常可听到朗朗读书声。
1878年,正是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内乱外患时期,上海士绅张焕纶鉴于当时官府昏庸,教育落后,影响国家人才的培养,于是邀集同窗好友,筹资办起了“正蒙书院”,因地处梅溪近旁,1882年改名为“梅溪书院”,学生增至数百人,于是扩建的校舍建在填平了的梅溪之上。1902年,改称为“梅溪学堂”,1903年,又改称为“官立高等小学”。1912年,学校又改名为“市立初等小学”,不久,又称“市立梅溪小学”。1919年5月7日上海各界在方斜路公共体育场召开声援北京“五四”运动大会,梅溪师生有120人参加并游行。体育教师黄腾白,在参加奥运会田径赛回校后,学习西方国家,在校内建立了上海第一个“童子军”组织。上海解放后,学校先后命名为蓬莱区中心小学、蓬莱路第一小学,1986年,又恢复“梅溪小学”原名。近年,梅溪小学已搬迁至附近的永宁街,原校址已供蓬莱路幼儿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