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迎春环城长跑

2020-03-19    作者:孙安东

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春参加过迎春环城长跑 。
那天清晨,天还未亮,寒风凛冽,但在小南门的南市区少年宫,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这次长跑由当时的南市区体委、团委、工会等组织。那时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当消息传到学校,同学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七时整,随着发令枪响,人群如开闸的潮水涌向中华路,按顺时针方向跑去。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长跑却是万事开头易。我们刚跨入中学时,河南路还在建造,每天都要通过蜿蜒的小路来上学。当年河南南路到此戛然而止,对面是一座变电站。这里是大南门,大南门的原名是“跨龙门”,可以直通文庙的,是“跳龙门”的地方。
其实从小南门到大南门是环城中最短的一段。当我们跑过这一段后,“开头易”的感觉渐渐消失,脚下有些滞重。转过一个弯道,来到小西门。小西门原名是“尚文门”,大概因为这里是文庙和龙门书院这类文化机构所在地的缘故吧 。
跑过蓬莱路,再跑过文庙路,可以看到中华路两边的大富贵、乔家栅,复兴东路到了,这里是老西门。老西门原名“仪凤门”,使人想起“有凤来仪”。同时还有一条仪凤弄 。老西门是环城带上最为繁华之处。跑过中华电影院和方浜路,前面是一个弯道,连接大境路,到了号称“拱辰门”的小北门。大概因为小北门在北面所以称众星拱北斗。那里有座大镜关帝庙,一段墙壁还是老城厢的城墙。
跑完弯道前面就是老北门。老北门又名“晏海门”,想必来自“河清海晏”。这里原来有一条晏海路,开辟河南路时给合并进去了。
边走边跑,新北门就在眼前。新北门名“障川门”,有人认为是取障碍小刀会刘丽川之意;也有人认为是取自韩愈《进学解》中“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之语。又经过一个弯道来到新东门,现在这里是古城公园。新东门就在福佑路东头,也名“福佑门”。据说“福佑”取自原来这里天后宫中天后的封号——“福佑众生”。
经过沪南电影院后一段不长的距离,就是环城带上又一个繁华地带小东门。小东门是最早建造的城门之一,大名“宝带门”。到达大东门之前要经过老太平弄。大东门的大名是“朝宗门”。这里原有一条河肇嘉浜,可直通老西门,并弯弯曲曲通到徐家汇蒲汇塘,其主要部分就是现在的肇嘉浜路。后来城里的河段被填平筑路,东段就名肇嘉路,抗战后改名复兴东路。
长跑的最后时刻到了。虽然这段路程也不短,但即将到达终点的希望使我们加快了脚步。当看见警钟楼时,胜利在望了。我们又来到地处小南门的少年宫。小南门原名“朝阳门”。我们来到“朝(chao)阳”门时,“朝(zhao)阳”已经升起。
擦干了汗水,穿上了衣服,算了下时间,大约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