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于“功高”吗?

2019-11-19    作者:王联斌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诗《韩信庙》。李白也有诗道:“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对于韩信之死,后人多有评说,认为祸出“功成不退”者居多,刘、李的诗文,就蕴含着韩信死于“功高”之意。
韩信死于功高吗?是的,但又不是。韩信之死虽然与功高有一定联系,但是最主要的,或者说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是“功高”之祸,而是他那充满内在矛盾的武德人格之自我裂变的结果。韩信的军旅生涯,充满着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多变,揭示和反映了他武德人格之大忠 、大叛的裂变特征。他的叛逆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背楚投汉,助汉灭楚。他自说是不满意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其实更不满意的是项羽没有重用他。于是他背项投刘(邦)。二是不满意刘邦给的都尉小职 ,逃离汉军而被萧何追回。这两次叛逆,都反映了韩信一旦不如己愿,便背主另图的“自由”个性。三是与陈豨合谋,企图政变,被人告密,吕后采用萧何之计,将韩信擒杀。
韩信有叛也有忠。他自从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由于屡立战功,引起了项羽的“眼红”。项羽为了拉拢韩信背汉助楚,便派人许诺韩信,如若“反汉与楚连和”,灭汉后与他平分天下。但此时的韩信正得刘邦厚爱 ,内心充满了对刘邦感恩图报 、忠贞不二的信念,严辞拒绝了项羽:“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谢”当以“辞谢”解。
从上述文字不难看出,当时韩信的这些表白是发自肺腑的由衷感言。韩信的这种“虽死不易”的忠心和武德信条的确立,实起于刘邦对他的信任和厚爱。然而也正因为后来他失去了刘邦的信任,才导致了他武德人格的大裂变,最终背离了他的“虽死不易”的誓言。
韩信失去刘邦信任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韩信背水为阵,大破赵军二十万,继而下燕取齐,占据黄河下游之时,也正是刘邦被项羽兵困荥阳的危难求救之时。韩信自感机遇已到,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这不是乘主之危吗?刘邦不得已而封之,难免不诱发嫌疑之心。二是项羽灭亡后,项羽的部将钟离眛逃到当时为楚王的韩信处躲藏 。韩信与钟素有深交,便容留钟在家中藏身。刘邦得知后,即令韩信把钟离眛交出,韩信抗旨,拖延不办。此时正好有人揭发韩信阴谋叛乱,致使刘邦信以为真。后来虽因查无实据而被赦 ,可是他再也得不到从前的恩宠与殊荣,被降为淮阴侯,困居刘邦身边。自此韩信对刘邦生怨 ,复活了叛逆之心,终于导致了与陈豨谋反未成而被诛杀的结局 。
可见,韩信之死虽有客观因素,但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在于他自身武德人格的矛盾性及其裂变所致,诚如清代诗人包彬《淮阴侯庙》所言: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
由是观之,与其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如说他是“成也武德人格之得,败也武德人格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