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歌》:中国第一部西洋歌剧

2019-10-12    作者:丁旭光

图像

图像

一直以来,音乐界都误把1941年在重庆演出的《秋子》,定为中国第一部西洋歌剧。但史实是,1940年公演的《大地之歌》,比《秋子》早了整整一年。
《大地之歌》的前身是《江村三拍》
1939年,因蔡白冰的邀请,钱仁康为蔡冰白编剧的歌剧《江村三拍》和《大地之歌》谱写音乐。当时,钱仁康还是一个在国立音专读书的学生,蔡白冰十分赏识才华横溢的钱仁康。后来的钱仁康,被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尊称为“当代中国音乐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江村三拍》是小歌剧,说的是渔民遭到海盗的侵扰,抵抗海盗的故事。是一出由三个独幕剧合成的戏。第一拍叫“牧歌”,第二拍是“渔歌”,第三拍叫“樵歌”。钱仁康在《江村三拍》中,模仿了外国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的写法。
1940年,正处于太平洋战争即将发生的前夜。其时,日本人虽然还没有打进上海的租界,但租界当局还是顾虑重重。在这种背景下,以抗日作为主题的《江村三拍》的表现手法,只能是暗示。1940年,《江村三拍》演出于上海租界里的卡尔登戏院。从1940年初,上演到1941年初。当时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都做了介绍。因为仅仅在上海演出,当时的上海又是孤岛,因此,内地人皆不太知情,以至于后来都误把1941年在重庆演出的《秋子》,定为中国第一部西洋歌剧 。
蔡冰白是歌剧《上海之歌》的编剧,是他请钱仁康作曲,蔡冰白还请了当时艺华电影公司的演员傅威廉先生来导演。钱仁康对蔡白冰的词不太满意,自行作了修改。三拍中“渔歌”的歌词,全部由钱仁康重写。蔡白冰很有雅量,照单全收。
演员之一的乔奇当时只是一个刚刚踏上舞台、进入演剧天地的高中学生,是上海戏剧社的特约演员,当时,已经在许幸之编导的《阿Q正传》和曹禺编剧、舒适导演的《原 野》里出演。这两次演出,都是正规的职业演出。乔奇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只是唱过救亡歌曲。乔奇是在策划人毛铁民的信任和鼓动之下 ,斗胆参加了《江村三拍》的演出。回忆这一段往事,乔奇说自己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时间仓促,一个导演同时要排三组戏。乔奇说他记不起排了几次戏,只模糊地记得,有一位姓陈的音乐老师来辅导大家唱歌。正式演出之前,陈老师还带领他们到“新都”玻璃电台做播音演唱。由于紧张和慌乱,没有唱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乔奇就逃了出来。
乔奇参加了《江村三拍》里“渔歌”的演出,女演员是上官云珠。这次演出,是上官云珠的第一次舞台演出。画家冉熙和演员熊雪岑也在剧中担任了角色。
1940年年初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江村三拍》在卡尔登戏院(长江剧场)公演。这是一场没有条件合成,也无法走台和彩排的演出,连乐队也是临时请来,其中有白俄乐师,还有国立音专的大学生姚继新等人。《江村三拍》的主要策划人是毛铁民,同时,他还是主持人;乐队指挥是黄永熙先生;参加策划组工作的魏征,是老演员魏鹤龄的侄子,他的专业是效果兼演员,负责音乐效果;演员朱寄明,和乔奇演过同一个角色,但他的专业却是 灯光设计,没戏时负责灯光;另一位演员钱毅是剧作家阿英先生的儿子。钱毅是个优秀的演员,又是个年轻的作家。
《江村三拍》首演那天,卡尔登戏院是座无虚席,演出的效果非常好。
魏征、朱寄明、钱毅三位在演出后不久,先后离开上海,奔赴苏北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后来,在对敌斗争中牺牲。
合成一个大型四幕歌剧
1940下半年,姚继新和一些朋友,通过《江村三拍》的尝试,对歌剧发生了兴趣,他们打算在《江村三拍》这三个独幕歌剧的基础上,将《江村三拍》合成一个大型四幕歌剧,歌剧定名为《大地之歌》,并将剧本的内容作了合并和增添,剧情和人物也作了很大改动,《江村三拍》中乔奇的角色,成了整出戏的对立面 。
《大地之歌》剧本由蔡冰白重新编写,钱仁康担纲音乐部分的创作,重新谱写歌曲和乐曲,演出的部分费用,得到了国立音专的华侨学生许绵清资助。许绵清还主动联系,租了“兰心剧院”作为歌剧的演出场所。在这之前,“兰心剧院”没有向中国人开放过。
和《江村三拍》相比,《大地之歌》的演出比较正规,还特地在辣斐大戏院(长城剧场)附近,租了一间楼下的客堂间作为活动和排练场所。排练时间比较充裕,导演和演员对每首歌曲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在排练过程中,还特地邀请了当时国立音专的首席声乐老师苏石林教授来给演员做辅导。
《大地之歌》整个戏的背景,都是平原、山川、树林、坡岗。设计兼制作的冉熙先生是水彩画家,又是地道的男低音,曾在歌剧《上海之歌》中扮演一个从农村来上海的青年。在《大地之歌》中,他扮演了一位农村老爷爷。因为台上的背景都是外景,增加了制作的难度。首先,要把牛皮纸粘贴成大张,勾出山林等轮廓,涂上颜色,再挂起来修剪。冉熙一个人当然忙不过来,剧组的一些年轻人排练之后,都成了他的帮手。《大地之歌》的乐队,比《江村三拍》正规。除了《江村三拍》时的乐队,还请了原工部局交乐园的一些外国乐师,剧中的合唱演员,是上海基督教富吉堂圣乐团的成员。虽然他们的排练次数不多,但因为功底好,又非常敬业,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准。因为“兰心剧院”是第一次向中国剧团和观众开放,因此上座率不高。尽管如此,反映还是很强烈,上海新闻界也重视这一次的演出,电影戏剧评论家鲁思还为演出写了评论文章,刊登在《中美日报》的副刊上。
由于观众不多,剧场的租金又高,姚继新和几位主持者在经济上力不从心。因此,《大地之歌》没有按期演完,于1941年初提前谢幕!
虽然是提前谢幕,但还是有行家关注:英商百代唱片公司的编曲黎锦光,找到了钱仁康,要为《大地之歌》中的“樵歌”灌唱片。唱片由黎锦光重新配器,请了当时的著名电影演员白虹演唱。请电影明星唱歌,是当时的风气。
《大地之歌》谢幕后不久,来自南洋的一位华侨(一说是菲律宾华侨)找到了剧组管曲谱的姚继新,说要把这一部抗日的《大地之歌》带到南洋去公演。没有征得蔡白冰和钱仁康的同意,姚继新擅自去“支持抗日”,致使《大地之歌》的总谱、钢琴谱、歌曲谱泥牛入海,一去不返。这件事,成了蔡白冰和钱仁康一生的遗憾 !
几十年之后,演员之一的乔奇说:“那一次演出时,我们还印行了较为精致的说明书 ,可惜,在后来的‘运动’中被一扫而空。”
图片说明:
1940年,为《大地之歌》作曲时的钱仁康
《大地之歌》演出说明书
《江村三拍》首演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