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交通趣闻轶事(下)

2018-12-15    作者:骆贡祺

老上海交通趣闻轶事(下)
标志上海现代化城市交通的开始
1911年3月5日,英商聘白尔电车公司试行从卡德路(今石门一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至广东路外滩的1路有轨电车,全程6.04公里,这是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标志着上海现代化交通的开始。最早的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没有车门,乘客可以随时跳上跳下 ,故称之为“飞车”。行驶时,司机脚踏碰铃,发出“铛、铛、铛”的声音。所以又叫“铛铛车”。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运行时,车上乘客只有24人,一半是洋人,一半是华人。华人中,全是当时上海滩上的闻人,如虞洽卿、朱葆三等。车费便宜,全程只要二枚铜板。
几乎与英商电车公司同步 ,法租界的法商电车公司 ,也于同年5月6日建成了从十六铺经宝昌路(淮海中路)至善钟路(常熟路)的2路有轨电车。
英、法两家电车公司开展竞争,不到一年,使上海的有轨电车线路增加到12条。但他们早期的有轨电车,设一、二、三等车厢。头等车厢供外国人乘坐 ,华人只能乘坐三等车厢。这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不满。于是催生了华商电车公司的诞生 ,使中国人在电车运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轨电车营运了半个世纪后,随着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发展而逐步消失。
中国第一张汽车牌照之争
汽车现身上海街头要比有轨电车早。1901年匈牙利商人李恩时(LETNZ)从英国贩来两辆外形似敞篷马车的汽车。一辆卖给了宁波籍富商周湘云 ,一辆卖给当时有“上海大班”之称的哈同。而周湘云有幸拿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张(NUMBER ONE)汽车照会,真是风光至极。然而风光归风光,周湘云却不敢开出来。因为犹太人哈同也想得到那第一号照会,也想当“NUMBER ONE”。哈同先是托人与周湘云协商 ,请他出让“NUMBER ONE”。周湘云不仅是富商,而且又是捐过官的三品载红缨帽的“上海候补道”官员,当然不肯出让。于是哈同利用贩鸦片时的黑道关系 ,请出黑社会流氓出面抢照会 ,扬言只要周的车子开出来 ,他们就上前用武力抢劫。吓得周湘云再也不敢开着那辆“NUMBER ONE”出门了。
到了1908年,上海已经有了119辆私家小汽车,并且有了一批专业汽车驾驶员。1908年9月18日四川北路97号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云飞出租汽车公司,拥有两辆克莱斯勒牌五座客车。从此,上海诞生了按个人意愿提供服务 、以里程时间为收费依据的出租汽车行业。
周祥生与祥生出租汽车
说到出租车,不能不说一说祥生出租汽车老板周祥生创业的故事——周祥生原是英国人开办的礼查饭店阍者(看门人)。他看到进进出出的洋人和达官显贵都坐出租汽车。由此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能创办出租汽车公司该多好。真是天遂人愿。一次,他拾到500块大洋,没有“拾金不昧”,而是用它做资本,买来了一辆旧轿车,经过油漆一新,雇了一名司机,就专门到码头附近,招揽低档酒吧里常来常往的外国水手,生意出奇的好。到1922年在武昌路百老汇路(东大名路)挂牌开张时,祥生公司已有六辆汽车了。以后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到1936年,祥生拥有资本50万银元,270辆汽车,遍布全市分行 22处,特约车点50处,职工637名, 其中司机362名。
在祥生公司前,上海已有云飞、盛福记、华盛义、恒泰等四家出租汽车公司。祥生出租汽车公司为什么后来居上?原因很多,但周祥生的广告术堪称经典。1931年,当周祥生把印有祥生出租叫车电话40000的广告日历邮寄到本市所有大公司的写字楼时,使经常坐出租车的白领们眼睛一亮。广告上写着:
“中国人应坐中国人的出租汽车。四万万同胞,请坐40000号电话的祥生出租车。”当时,中国人正经过“五四”和“五卅”运动,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叫祥生出租车的40000号电话打得火爆!
祥生的广告无所不在 ,特别是整辆出租车上,从楼上窗口往下看,一看车顶便知道祥生的车来了;从旁边看去,车身两旁40000号格外醒目;从前面看,是一个圆形祥生的标志 ;从车子后面看,也有祥生广告。至于周祥生创造的“统一宣传语、统一服装、统一标志、统一颜色”的企业管理模式,现在的出租汽车业还在沿用呢。
市民初见公共汽车不敢乘
电车极大改善了上海市民的出行,外出以车代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催生了公共汽车。1922年春,宁波籍房地产富商董杏生向公共租界当局申请开辟从静安寺至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的公共汽车行驶线路得到批准。这是上海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
想不到,上海这条开天辟地的公共汽车线路,运行不到半年就夭折了。原因是乘客稀少。据《上海县志》记载:行驶在这条线路上的12辆公共汽车,由于是英国制造的第一代公共汽车 ,体积笨重,车身狭小,只能乘坐36人。靠手摇启动磁电机电火,手揿式汽喇叭,行驶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所以,市民们望而却步,吓得不敢乘坐。致使董杏生的公共汽车公司亏损严重,营业不到半年,就倒闭了。
不过,一年以后,上海公共汽车来了契机,英国的汽车巨头阿诺尔特看中了上海这块宝地 ,独资创办“中国公共汽车公司”,开辟了外滩至静安寺、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狄思威路(今溧阳路)等10条公共汽车线路。此后,上海公共汽车线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市公共汽车线路达到了近百条。
老上海还出现过双层公共汽车。那是1934年从英国史蒂文工厂购来的,一共40辆。当时,租界当局是为了解决日趋紧张的交通拥挤。这种双层公共汽车上层可以坐38人,下层可以坐44人。先在静安寺经南京路、虹口公园之间试运行 。但由于双层公共汽车的车身太大 ,又不适合上海的道路,如在弯曲的道路上行驶容易翻车。行驶不久,便遭淘汰。
然而,“前度刘郎今又来”。半个世纪后,久违的双层公共汽车又回到了上海街头 。改良后的双层公共汽车终于在上海现代化公共交通中占了一席之地,并且成为上海滩的一道风景线。
上海现行历史最久的公共汽车徐闵线
在本市现有的公共汽车线路中,徐闵线不光历史最悠久,而且它的创办人李英石是推翻满清政府、光复上海的功臣。李英石(1882-1933)名显谟,字英石。清末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期间,参加光复起义,率敢死队攻下江南制造局及上海道台衙门,上海光复后,任沪军都督府军务部长(相当于警备司令),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任命他为南京警备司令并授予中将衔。后因受国民党内一些人的排挤 ,他愤而退官回闵行老家隐居。
李英石回到家乡后,看到当地老百姓生活艰难,就想到“若要富,先筑路”。决心建造一条连接上海市区的汽车路,于是,他从闵行到徐家汇,日日夜夜为募集资金而忙碌着。经过几个月的奔波,终于筹措到开工筑路的资金,沿路乡绅们还无偿地捐献了筑路的土地,经过艰苦的努力,这条从闵行黄浦江渡口开始,途经北桥、颛桥、钱粮庙、朱家行、梅家弄、漕河泾、土山湾全长23公里的汽车路,到1922年10月终于筑成,众人提议把这条路命名为“英石路”。但是李英石不允说:“我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用我的名字作路名不妥,还是叫‘沪闵路’为好。”
沪闵路筑好了,申请“沪闵长途公共汽车公司”的执照也批下来了。但是由上海华商证券公司出面向英国史蒂文工厂订购的12辆新式公共汽车,要等待半年后才能到达。事有凑巧,这时董杏生办的那条静安寺至兆丰公园的公共汽车线路 ,因乘客少,入不敷出而歇业。李英石闻讯后,立即登门拜访。董杏生仰慕李英石的为人,得知李英石集资筑沪闵路和创办沪闵长途公共汽车公司而眼前急需公共汽车时,双手一拱说:“这样吧,这几辆公共汽车反正闲着不用 ,干脆捐献给沪闵长途公共汽车公司吧,算是董某的一份礼物 !”于是,沪闵长途汽车提前在 1922年12月30日通车。它从闵行黄浦江渡口起,经北桥、颛桥、朱行、梅家弄、漕河泾、龙华等,再经徐家汇至南市国货路,全长30多公里,像一条大动脉沟通乡镇与大城市的联系。1958年7月1日,上海市公共汽车公司接管了沪闵长途公共汽车公司 ,沪闵线公共汽车缩短为徐家汇至闵行的“徐闵线”。这条阅尽沧桑的公共汽车线路 ,已经营运96年了,它见证了上海公共汽车的历史。
图为老上海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