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虎丘的《永禁虎丘染坊碑》

2018-08-14    作者:郭庆荣

在“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存有历代名人雅士题写的碑刻40余块,而那块矗立于正山门左侧的清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府《奉宪勒石永禁虎丘染坊碑》最值得一提。此石碑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吹雨打,部分石质风化,字迹也已漫漶不清,虽不起眼,但它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为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官府保护河流水质的布告。
作为吴中名胜的虎丘,那山麓的山塘河,乃唐朝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领导苏州百姓,从阊门至虎丘开挖河道与运河贯通。沿河修筑塘路直达山前 ,又栽种桃花数千株加以美化 ,并绕山开渠引水,形成环山溪。从此,游虎丘水陆两便,游人络绎不绝。这条东起渡僧桥,西至虎丘望山桥,全长七华里的长堤便成了山塘街,旁边便是风景秀丽的山塘河。由于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 ,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使这里成为热闹繁华的市井 !
这从白居易的《武丘寺路》(注:武丘寺路,即山塘街)诗中能看到:“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所以,清代的康熙、乾隆南巡至苏州时,都驻跸于山上的万寿行宫 。
清代的苏州丝织业极为发达(与盛泽、杭州和湖州并称为四大绸都),所谓“城东半城,万户机声”。所以,朝廷专门在苏州设立了织造署,旧址在葑门的带城桥下塘(现苏州第十中学校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苏州织造任职3年。
丝织业的兴起,相应带动了染坊的发展。其时染坊分蓝坊、红坊、黑坊、杂色坊以及漂坊,主要集中在阊门外上塘到虎丘山塘一带。
由于染坊骤增,产生大量有害有毒的污水排入河道,满河“青红紫黑”,严重污染了水质。既破坏了虎丘的自然景观,又危害百姓身体健康,更影响农作物生长。所以,当时有120户地方人士联名上告,要求迁移染坊。苏州府会同属下的三县实地勘察,于乾隆二年颁布禁令“勒石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
在江苏省博物馆在1958年编的《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中,录有《奉宪勒石永禁虎丘染坊碑》碑文(收录了约一半文字),从断断续续的文字中大概还能说明一些情况。说这里本来是佛教圣地、康熙皇帝行宫所在地,又是农民生活生产区域,但因为到处开设染坊,“满河青红黑紫”“不堪饮啜”,因此“各图(村)居民无不抱愤兴嗟”,虎丘地区的和尚、农民联名告状,于是苏州府会同属下元和、长洲、吴县三县详明情况后,下令严禁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县出示严禁,并饬将置备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取具遵依在案”“如敢故违,定行提究”。令行禁止,此后,虎丘又恢复了青山绿水!
《奉宪勒石永禁虎丘染坊碑》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地方官员,能承担起保护百姓生存环境的责任,并没有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或表面政绩,而去破坏百姓的生存环境!
图为奉宪勒石永禁虎丘染坊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