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
作者:刘巽明
“柴爿”曾经是家家户户必需之物,是做饭烧菜少不了的燃料。小时候调皮,会给小伙伴取绰号为“柴爿”。而当今很少有人提及“柴爿”,只晓得“柴爿馄饨”。
“柴爿”是上海话,它是用斧头等劈开的柴片(片、块、段、边、截)之通称。俗话讲“劈柴爿看丝流,娶媳妇看阿舅”。上海人的“劈硬柴”,是多人“经费分摊”的代名词,因其宜粗不宜细而有别于AA制。“劈柴爿”又被引申为某人说话干脆、办事利索,不拖泥带水,换一句的夸奖词是“一豁两响”。
柴有硬柴和软柴之分,即木柴和稻柴。“世上软柴捆硬柴”,同义的成语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稻草是软柴,杂木是硬柴,两者都是柴,但软柴能捆住硬柴,硬柴再细再柔也无法捆软柴 。几根稻草,捆得拢一堆柴爿;一堆硬柴,无奈连一根稻草也捆不住。
农家有说法:“比掏柴柱还吃力。”意思是为挖柴根采用锄头掏空泥土挖掘,以取得树根烧火。倡导物尽其用,把能作为打家具的木材当柴爿当然是极大浪费。最夸张的是“檀香木当柴爿”,或者是“红木当柴爿”,其涵义同现在的“有钱就是奢侈(任性)”。“柴爿不着火棍着”“柴不够火棍凑”,意思是“意外”和“无奈”。
祖辈曾经采用“柴爿码子”计数,又称“码子字”,“0—10”书写即:〇、I、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1—10”活忒活像用柴爿般摆弄。此数字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十分流行,写法别具一格——从左到右,读写就比较简便比较容易,同时与珠算的算盘珠拨打方向一致。1949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阿拉伯数字计数,“柴爿码子”被淘汰且销声匿迹。
“柴爿码子”实属先辈的智慧结晶,也许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