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7
作者:朱争平
路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标识。近代以来上海路名的发展演绎,是上海城市变迁的佐证。从上海开埠到20世纪40年代初的百年间,上海共有400多条马路命名、更名。这是近代以来上海路名的第一次重大变更。19世纪40年代前的上海,道路没有机构管理和命名法则,路名都是根据当地习惯叫起来的。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不断扩张,道路建设迅速发展,取路名摆上了当局的议事日程 。1846年英租界成立了“道路码头委员会”,曾给租界内的道路取名。
19世纪60年代后,租界当局对租界内的路名作了调整和重新取名。在英租界内,通常以中国行政省名命名南北向道路,以中国城市名命名东西向道路;美租界内的路一般以上海周边城镇名命名;法租界的路开始以中国的山川命名,后改用殖民主义者心目中的杰出人物命名。此外,租界内的路也有以天主教的主教和神父、基督教的教士名字命名的,有以外国驻华公使和驻沪总领事名字命名的 ,还有以工部局和公董局总董名字命名等。而华界的路名,尤其是郊区,基本保留了江南水乡特色,一般以“泾”、“浦”、“塘”、“浜”、“行”等命名。上世纪30年代,为发展华界,在五角场一带以“国”、“政”、“民”字打头,命名了一批路名。
1943年,汪伪政权为了摆脱汉奸的骂名,争取民心,将租界内200多条以西方人名、地名命名的马路,全部改成以中国各省 、市及部分县级行政区域名命名。如把当时法租界的中心福开森路更名为武康路等 ,形成了近代以来上海第二次大规模的更改路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其中一部分路名作了变动,把复兴、建国、中正等用以路名。这是近代以来上海路名的第三次变更。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带有殖民、封建和统治色彩的路名被具有纪念意义的路名替代,而新修筑的道路路名则基本沿用了传统做法,以不重复为原则,将全国各地行政区划名称用作道路名称,其中名城、圣地、胜地为首选。同时,将上海道路位置与全国相关省市位置相对应。如沪北的闸北区(现归静安区)、虹口区北部,多见华北地名;沪东北的杨浦区,常见东北地名;沪西北的普陀区,频现西北地名;处于上海东部的浦东,则以山东省地名命名为主。
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上海是运用地名命名道路最多的城市。改革开放后,上海的道路建设突飞猛进。一些新建新辟的道路名更具时代特色和国际化,如世纪大道、五洲大道、美盛路、英伦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