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百年沧桑

2015-11-14    作者:姚伯祥

五十年前,我在读初中,老师组织我们到市区参观自然博物馆,第一次从长兴岛乘船到吴淞码头上岸。
吴淞以“江海浩瀚,百舸争航”的吴淞口得名,素有“重洋门户”“七省锁钥”之称。鸦片战争后,吴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开埠,历经百年沧桑,昔日的老渔港和偏僻农村,而今已成为上海钢铁、能源、港口的重要基地和现代化新兴城区,宛如镶嵌在长江口和黄浦江畔的璀璨明珠。
古埠渔歌吴淞镇,旧名“胡港桥”,原是个古老渔村。清乾隆年间,已是十家三酒店,一日二潮鲜的渔货交易市场。清代宝山诗人周兆渔有诗云“估帆相次泊斜曛、人语潮声入店门,一路腥风吹未散,鮰鱼初上又河豚。”可见当时吴淞渔市的繁盛。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吴淞得水陆交通之便,渔市更为兴旺,每逢春夏之交,黄花鱼讯来临,蕴藻浜口帆樯栉比,舳舻尾衔,商贾接踵,四方来客,蜂拥而至,车载舟行,手提肩挑,满载而归,盛景名闻遐迩。
开埠“夭折”
清道光二十三年,上海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开埠后,列强对吴淞虎视眈眈,屡欲夺占而为商埠,清光绪二十四年为力保主权,并顺应中外商贸的需要,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请朝庭,获准将吴淞辟为对外贸易的商埠,开国内自主开放之先河。1920年,南通实业巨擘张赛督办吴淞第二次开埠。由于种种原因,二次开埠皆未获成功,但对吴淞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日后的建设均有重要影响。
工商盛貌早在清同治年间及光绪初年,吴淞已有海关、铁路、码头和邮电通讯。二次开埠期间,吴淞机厂、浚浦局张华浜修理工场、宝明电厂、大中华纱厂、华丰纱厂和中国铁工厂等相继创办,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纺织业为主体的工业基础。港口发达,渔市兴旺,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鲜活猪栈,南北杂货,酿造制酒之多,银楼钱庄、建筑营造,中西药业之盛,为前所未有,二十世纪初年工场、商店多达近千家,集中于吴淞这块弹丸之地,堪称一时之盛。
教苑初兴吴淞的开埠,促进市场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地价低廉,为教育事业提供了迅速发展的天地。清末民初,新学渐兴,名类学校纷纷开办,复旦公学、中国公学、同学大学、政治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及商船学校、水产学校等相继建立,吴淞成了上海最早的大学园区之一,许多革命先驱和著名人士荟萃于此,宣传革命思想,传播科学文化,惜因日军侵华的“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战役,校舍被毁,不少院校被迫停办或迁离吴淞。
市井百态开埠以后,吴淞沿江一带,昼者熙熙攘攘,夜者桅灯高照,呈现出渔市的特殊风情。外马路和内侧的街巷,渔行林立,供应渔业物资的商店鳞次栉比,茶楼酒馆生意兴隆,合兴馆的“红烧鮰鱼”,“南天门”的汤团,名躁一时,万盛酱园的白玫瑰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银奖。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江南丝竹随处可见,炮台湾一带游泳池、驴马游乐场更是热闹非凡,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喝茶、听书、看戏其乐融融。史称“帆船络绎,鲛晨成市,番贾皆来,言服各异”为其真实写照也。
爱国忠魂吴淞口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爱国南志士忠魂长眠之处,清道光二十年英军侵犯,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时年六十有六,率部浴血奋战,壮烈殉国。两次淞沪战役,吴淞地区皆为战场,日军狂轰滥炸,烧毁民宅,屠杀百姓,奸淫妇女,吴淞人民受尽劫难,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我爱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抗御侮,血染疆场,重创侵略者,谱写出一曲又一曲中华民族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