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9
作者:剑狪
一提起郑和下西洋,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四海宾服”和“厚往薄来”。由于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货物主要是奢侈品,只能被上层阶级消化。故而长期以来,一直被部分专家视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此看法固不能全盘否定,但也可说是一种对市场的无知。
奢侈品差价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可谓空前,集合了舰船240多艘,军士水手等船员2.7万余人。自永乐三年开始,先后游历了从东南亚到东非的30多个国家,运回大批奇珍异宝。
郑和船队购入的奢侈品中,最大宗货物为胡椒和苏木。依《瀛涯胜览》记载,胡椒在其产地苏门答腊的价格仅为0.01两/斤。而据《明会典》所述,胡椒在洪武年间的国内市值高达0.2两/斤,差价20倍于产地。这就意味着郑和船队购回的货物,拥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随着大量胡椒涌入市场,胡椒价格也因供货量的提高而持续走低。短短两年时间(即永乐五年,下西洋起于永乐三年),明朝国内的胡椒价格就已经下跌至0.1两/斤,较之洪武年间下降了一倍。如此一来利润空间大幅缩水,市场也趋近饱和。但下西洋的船队却仍在大量购入胡椒、苏木,以至明廷的国库里积压了一大批卖不动的货物。
折赏折俸
为了清理库存,解决货物积压问题。从永乐五年开始,明廷利用“折赏”、“折俸”的方式,把苏木、胡椒当成奖金或工资发给下层公务员,甚至上层文武官员。“折俸”这个损招的确消耗了库存,但国家没有再下西洋,就少了一项重要收入来源。等到明宣宗继位时,朝廷再次启动下西洋。而明宣宗九年的“折俸”也创下了历史新高——1两/斤。这种差价已经不能再算作是克扣了,而是赤裸裸的掠夺!
下西洋从垄断海贸发展到定价强卖的地步,成祖、宣宗在位期间的朝臣却是敢怒不敢言(实质上,终明一朝,通过“折俸”克扣工资的做法从未停止过)。直至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幼的明英宗继位,辅政朝臣才有机会终止下西洋这一弊政。正统元年,辅政大臣以明英宗的名义(当时英宗年纪尚小,不足以亲自执政)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明初的下西洋贸易至此方才落幕。
引发的反思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贸易活动。但由于它“官营垄断”的性质,其经营思维严重偏离经济规律,即便在初期达到了盈利效果,后期也无以为继。假使明廷能够认识到元代“官本船”失败的必然性,采取放开私人贸易只抽取赋税的政策,则可以解决当时严重的走私问题,包括晚明的倭寇问题都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但是,我们也不必太过苛责明朝政府这种“官营垄断”的意图。因为自汉武帝大搞“盐铁专卖”以来,中国古代政府就老是惦记着从利润丰厚的民营行业里分一杯羹,给自己争取一份额外收入。而官营经济在效率和竞争力上又总是斗不过私营,故而“官营”结合“垄断”就成了古代政府敛财行为的常态。
这类做法看似达到了“富强国家”的效果,实际却无异于杀鸡取卵,严重妨碍了相关行业的成长。只有摒弃垄断,自由竞争,放开对私营经济的过分约束,才能促进该行业持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