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高品位的好戏
——评新编历史京剧《武帝刘彻》
2025-11-20    作者:吴兴人

  上海京剧院近日修订上演由冯钢、章楚吟、沈颖编剧,李莉剧本指导,王青导演的新编历史京剧《武帝刘彻》。这是一部高品位的好戏。大幕徐徐拉开,在观众面前展开一幅君臣相惜、八方融荣的大汉朝廷的恢宏画面。该剧虽然名为《武帝刘彻》,但并没有介绍汉武帝的一生,而是截取其人生的一段高光时刻。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活了71岁,在位54年,强国强军,安邦睦邻,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西汉初年,匈奴屡犯边境。据《中国通史·第四卷》载:“公元前121年,武帝命霍去病将兵远征。霍去病自陇西出兵,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同年夏,霍去病由北地出击,逾居沿海,南下祁连山。”在这一仗的关键时刻,张骞战败,霍去病孤军深入敌方。面对山东水患,宰相公孙弘病故,张骞入狱,困难重重,刘彻以其雄才大略,折服重臣,越过艰难的时局,打通了河西走廊,汉朝使团二次踏上出使西域的通途大道。

  作为一台老生戏,汉武帝刘彻由梅花奖得主、余派老生傅希如饰演。他饰演36岁时的汉武帝,既有帝王的沉稳,又有年轻人的冲劲;既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又有关爱百姓的悲悯和兼听则明的胸襟。要兼顾这几种气质的表演,大不容易。如果傅希如过于着重表演刘彻的沉稳,可能在舞台上缺少冲突和激情;如果过于强化他的威严傲气,却忽略他对百姓疾苦的重视,忽略他对不同意见的重视,也不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傅希如的表演,做到了两者兼容,细腻地表演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在这个人物身上,人们可以看到老生的基本元素,又有武生的,甚至还有小生的痕迹。傅希如以余派为基调,但又不拘于余派,而是融合了麒派等其他老生流派和武生元素,强化了刘彻的果敢、英武、硬朗的人物气质。

  张骞由麒派老生鲁肃饰演。从唱念到身段,他的表演在彰显麒派鲜明特点的基础上,融入借鉴了不同的老生流派,突出人物悲天悯人的仁慈之心。狱中一场从误解到互诉衷肠,抑扬顿挫的演唱极具张力。君臣之间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为开创大汉繁荣盛世的拳拳之心,感人肺腑。布衣拜相的公孙弘由言派老生、一级演员陈圣杰饰演。一生持重隐忍的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向武帝袒露心声。为了符合这个年迈老臣的形象,又要烘托起人物的忠君赤诚,演员以一段“紧拉慢唱”的唱段,展现一位走至人生终点的贤相对君王的耿耿忠心,对江山社稷的呕心沥血。面对公孙弘的垂危病体,汉武帝听了他临终前的忠告,还听到他建议打开国库粮仓救济灾民、为霍去病留下10天的军粮……这时的刘彻,悲从中来,五味杂陈。这时刘彻有一段“二黄三眼”的唱段,婉转沉郁,痛心疾首,令观众无不动容。

  武帝身边还有一位敢于进谏的谏臣,此人名叫汲黯。汉武帝求贤若渴,任用人才不避亲疏,不问出身,不拘一格。公元前135年,汲黯以东海太守召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他多次直谏,冒犯龙颜。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汲黯专门列传。其中写道:“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汉武帝对汲黯十分尊重,听说汲黯来访,赶紧戴好帽子。陈志鹏以花脸行当饰演汲黯,在戏里刻画了汲黯不奉上、不迎上、说真话、好直谏的品格,值得赞赏。孙亚军饰演霍去病,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他的表演文武兼备,体现了武小生的行当特点,又融入了武术、舞蹈等元素,凸显了人物英武神勇的气质。这些人物的表演,都突破了流派、行当的界限。

  舞台空间设计简洁写意。舞台通过机械数控化肌理景片和平台装置组成戏剧空间,当武帝和霍去病在双时空表演时,景片勾勒出一幅大汉地图,武帝站在升起的高台空间,霍去病在下方冲锋陷阵,宫殿和战场空间实现交互转换,君臣心灵感应的神秘感和战场的气势,均得以令人震撼地体现。武戏开打场面气势恢宏。在表现京剧“群荡子”的基础上融入了武术、舞蹈元素,既火爆惊险,又彰显了民族个性。服装设计汉代特色鲜明,宽袍大袖,线条简洁,采用了金绣工艺,刺绣图案中还带有汉瓦图形,增添了大汉宫廷的历史质感;只是金绣花纹分量重了一点、面积太大,穿在身上过于金光灿灿,有点抢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