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肉馄饨》: 一碗家常味道,却是人间至美

2025-11-13    作者:藤井树

  终于“吃”到了这碗《菜肉馄饨》,知道好吃,没想到这么好吃!

  我说的是电影,看完片子整个人清爽舒心,色伊乐惠(上海话:很舒服贴心的意思)。

  没有重口味,一切都刚刚好。从台词到情节,统统都从生活中来,又化成镜头里的家长里短,人情冷暖。

  这是一封写给上海的情书,更是一颗献给父母的真心。看完电影,我有两个想法:一是想立刻冲回家,吃一碗我妈妈包的菜肉馄饨。二是深深的自责,我儿子已经不会讲上海话了。他能讲流利的英文,能听懂上海话,却不会开口说了。这是我的失职,我反省。

  电影《菜肉馄饨》最难能可贵的是,让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了我们的爸爸妈妈们的生活。60—80岁的人群,在儿女长大离家,自己退休后,过着怎样的日子?

  在电影里,周野芒所饰演的老汪便是这个人群的代表:妻子两年前生病过世了,儿子英国留学回来自己创业搬出去住了。家里就留下了他一个人,儿子每个星期回来吃一碗菜肉馄饨,算是父子俩唯一的“交情”。常常是椅子还没坐热,或者馄饨还没吃光,儿子就匆匆走了,永远很忙,永远连话都来不及讲完。

  老父亲盼着儿子能早点谈朋友,成家立业,儿女双全。结果儿子哪里有这个心思,忙着工作。父亲看在眼里,却也无能为力。他唯一能做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著名的上海人民广场“相亲角”,想替儿子看看缘分。在相亲角里遇到了同样替儿女们来看看的另外几位退休人员,于是电影便围绕这几位替儿女相亲的老人展开,发生了各种令人捧腹又精彩的故事。

  无疑,电影《菜肉馄饨》是充满了上海味道的。里弄邻居、和平饭店、人民广场、光明邨,还有馄饨皮子五花肉。上海人熟悉的生活细节全在电影里,都是妥帖的,自然的,熟悉亲切的。这份市民性和烟火气,是独属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外滩、东方明珠、三件套,但是处处都写满了“上海”。

  过去我们有《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太太万岁》,后来我们有《股疯》《美丽上海》《夜·上海》,再到《爱情神话》和这部《菜肉馄饨》,把中国人的市民电影给续上了。什么叫“市民电影”,就是城市生活的全方位展现。视角是平民的,接地气的,发生的故事场景是在城市里的。这是有别于农村乡野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市民电影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求真求实,贴近生活,容不得半点假和夸大粉饰。

  为什么《菜肉馄饨》让人看得如此舒适愉快,最核心的秘诀大概就是一个“真”。每句台词都妥帖,每个人物都灵动,所有情节都自然。没有任何尴尬出戏的地方,还不时有爆笑,真让人欢喜。就像吃到了家常菜,用最朴素的方法,拍出了人间至美。

  《菜肉馄饨》的演员也都非常本土且地道,周野芒、潘虹、茅善玉、王琳、陈国庆(阿庆)、徐祥,主演都是上海人最熟悉的面孔。在电影里他们讲上海话,就像我们家里人一样,哪里在演戏,分明就是生活本身。还有数不清的客串、特邀或群演,也都是主创们的朋友圈好友。大家都在镜头里一闪而过,演个路人甲,也都是真真切切生活在上海的路人甲。非常荣幸被制片人顾晓东邀请,也成了这部电影的“路人甲”之一,现场见证了电影里的热气腾腾和生动活泼。

  其实《菜肉馄饨》也不止于上海,这个故事所聚焦的人群,恰是天底下所有的父亲母亲。退休后子女离家,处于被剩下的境地,该如何生活? 万一伴侣先走,就像电影里的老汪,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所以这是一部关于告别的电影,老汪告别了亡妻;这也是一部往前看的电影,哪怕家里只有一个人,也要开心快乐地度过余生。

  放下与告别,抬头与继续,与年龄无关,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的一门课。

  感谢导演吴天戈,拍出了这么好的上海和上海人。祝贺编剧金莹,写了一个这么温暖窝心的故事。

  电影《菜肉馄饨》,带上长辈一起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