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暴眼中播种希望
——简评影片《下一个台风》
2025-10-30
作者:言 者
大自然的台风吹过小岛,生活中的风浪却久久不能平息,李玉导演以《下一个台风》把即将到来的恶劣天气作为大背景,巧妙地把大自然的力量与女性的命运联系起来,给观众呈现了一部具有现实关怀和艺术探索味道的作品。影片不仅聚焦个体创伤的愈合,更通过细致的镜头和丰满的角色塑造来表现新时代中国女性在遭遇困难时互相扶持、自我重建的动人力量,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带来新的活力,映照出当代中国对个体尊严与性别平等的深刻思考。
影片中“台风”既是破坏力的象征,又是社会偏见、网络暴力、历史创伤的隐喻。城市女孩林沫沫(张子枫饰)因反抗性侵而遭受二次伤害,失语渔女阿汐(张伟丽饰)则背负着沉重的过往沉默求生。她们的相遇不是简单的救赎故事,而是两个灵魂在命运交汇处的彼此辨认与支撑。导演李玉并没有沉醉于苦难的渲染之中,而是用克制的叙事手法,例如林沫沫撕碎诊断书时纸屑如雪纷飞的画面,将私人痛楚转化为富有诗意的公共表达。这种处理方式超脱了单纯的情绪发泄,促使人们去凝视创伤的本质,以及造成这些创伤的社会原因,这体现了艺术家把艺术追求同人民立场结合起来的一种可贵努力。
张子枫与张伟丽的表演赋予了角色鲜明的层次感与生命力。林沫沫对右眼伤疤的细微触碰、法庭上隐忍与释然交织的眼神;阿汐通过肢体语言爆发的无声愤怒、修补渔船时展现的执拗坚韧,均深刻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影片尤为可贵的是构建了多元立体的女性互助图谱:从青蚵嫂(李心洁饰)所代表的代际创伤与坚韧传承,到律师陈淑楠(姚晨饰)对现代法律精神与乡土规则的理性调和,再到林沫沫与阿汐之间跨越社会身份的深刻共鸣,这些关系网络打破了“孤胆英雄”的叙事窠臼,生动诠释了“姐妹情谊”作为抵抗风暴的精神壁垒,彰显了团结互助、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影片的艺术表达紧密服务于主题,展现了创作团队的匠心。摄影师通过手持镜头营造出强烈的临场感与呼吸感,长镜头的运用则强化了情绪的连贯性与真实性。灰蓝色调的海岛氛围、潮湿黏腻的空气、在风浪中颠簸的渔船,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压抑与张力的审美空间。声音设计尤见匠心,对性侵等关键场景的处理,以富有层次的环境音(如风声、雨声、渔船吱呀声)替代直白画面,既恪守了创作伦理,避免了视觉暴力,又通过声效的精准运用,让观众深刻共情人物的窒息体验与内心风暴。这些艺术手段并非孤立炫技,而是有机融合,共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下一个台风》的创作实践,是近年来中国社会持续关注女性权益、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在文艺领域的生动回声。它延续了导演李玉一贯的人文关怀,同时在艺术层面实现了积极突破:努力将严肃的社会议题与更具观赏性的类型叙事相融合,并尝试在本土文化语境(如渔村民俗所体现的生存智慧)中,探寻女性主义表达的独特路径与中国韵味。
当片尾歌声响起,林沫沫与阿汐并肩立于重建的码头,观众看到的不是风暴的终结,而是生命在废墟中萌发的惊人韧性,是个体与共同体在创伤后获得的成长与希望。正如台风过境后天空往往愈发澄澈,真正的救赎不在于灾难的消失,而在于我们能否从中学会如何更坚韧、更智慧、更团结地面对未来的风雨。
这部作品以其真诚的创作态度、精湛的艺术呈现和积极的社会意义,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特别是女性叙事,留下了坚实而富有启示性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