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里的信仰之光
——观《沉默的荣耀》
2025-10-16    作者:姚 鸣

  正在央视热播的《沉默的荣耀》,是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电视剧,真实还原了吴石、朱枫等烈士的事迹。该剧跳出了用硝烟战火定义信仰的传统叙事,转而以浸润烟火气的日常片段,悄然揭开理想主义最动人的底色。当吴石指导小儿子健成在纸上写下“家”字,笔墨间流淌的温情早已昭示:对生活的热爱,从来都是信仰最坚实的根基。

  吴石笔下的“家”字,从不是简单的汉字符号,而是对妻儿的牵挂、对团圆的期许。这份牵挂化作他与妻子王碧奎定下的“约法三章”,在动荡时局中为家庭筑起一道精神屏障——那些关于相守、隐忍与理解的约定,既是对小家的守护,更是他能坦然奔赴险境的底气。正如他在遗书中对子女的叮嘱,坚守清廉家风便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告慰,这份对家庭伦理的执着坚守,恰是信仰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源头。

  生活中的微光,总能照亮信仰的漫长征途。剧中健成养鸟的细节也耐人品味:他将鸟从福州带到台湾,又嫌家里没有小鸟的位置,这孩子呵护生灵的纯粹,与吴石希冀他将小鸟放飞,还它自由的寓意形成奇妙呼应;当敞开鸟笼那一刻,不仅承载着生命的自由,更凸显父辈对生活本真的守护。而隐蔽战线中,吴石的兄长兼领导何遂,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仍坚持养鸡养鸭,这并非闲情逸致,而是在烟火日常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忱。这份热忱,让冰冷的谍战多了几分温度,也让艰难的坚守有了更坚韧的韧性。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远比豪言壮语更有力量: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从不是脱离生活的空谈者,而是在柴米油盐中守护初心的践行者。

  吴石从香港送情报返回台湾时,特意为妻儿带回礼物。这份小小的礼物,装着对“舍小家”的深深亏欠,藏着“为大家”的责任担当,更凝结着他对信仰的坚定信念——正是对家人的爱,让他更清楚自己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英雄的伟大,正在于带着对生活的爱直面牺牲。吴石赴台前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背后是对家庭的愧疚,更是对“大我之家”的义无反顾。他从不是没有软肋的“超人”:对子女的包容、与妻子的默契,都是他热爱生活的鲜活证明;但他更懂得,唯有守护好千万个小家的安宁,自己的家才有真正安稳的归宿。那些养鸡养鸭的烟火气、那些“约法三章”的温情、那些放飞小鸟的善意,最终都凝聚成“东海可揽北斗斟,胸中块垒正须酒”的磅礴力量,支撑着他们在黑暗中坚定前行。

  这部剧让我们读懂:信仰从不是悬浮于空中的口号,而是扎根在生活土壤里的种子,唯有以爱浇灌、以热忱滋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吴石笔下的“家”字,藏着爱与责任;小小的礼物和养鸡养鸭人的坚持,藏着对生活的热忱。正是这份对生活的深情,让他们在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赤诚。

  爱生活,才懂为何而战;守信仰,方能护生活周全。这,便是《沉默的荣耀》留给观众最深刻,也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