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地 人间情怀

2025-10-09    作者:双 康

10098.jpg

  上海北部地区的顾村公园,以樱花观赏、生态休闲和四季主题活动著称,其东北角,有一座“粲雅轩茶具文化艺术馆”,也是值得参观的地方。这里的展品是千余件中国历代宜兴紫砂茶具和瓷器,分为三大类:一是起始于明代至近代的紫砂茶具600多件,二是起始于西晋直至民国时期的茶具500多件,三是其他材质的历代茗壶100多件,展现了中国数千年的茶具史,观赏价值极高。馆主黄福弟告诉我,艺术馆是免费开放的,2010年10月开馆以来,观众已经超过10万人。

  黄福弟是上海宝山人,除了当兵那几年,没有离开过宝山。他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看书读报,喜欢与人交往,就是当兵,当的也是文化兵。所以,一条文化主线贯穿了黄福弟的人生轨迹,使得他的学识和修养不断得到升华。他从小就对古物有着特殊的爱好,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器物极为关注。他家里有一件明代青花罐,是祖上留下的唯一遗产,品相很好,一有时间,他就拿出来把玩欣赏。这是他的第一件收藏品,由此也喜欢上了其他的古瓷器、杂件、文玩等小件物品,最终走上了收藏中国历代茶具的漫漫长路。

  从1993年在甘肃收进第一把茶壶开始,黄福弟就给自己定下苛刻的标准:只收精品。为了买回心仪的藏品,他生活上可以一省再省,但看中了哪件作品,价格再贵也毫不吝惜。为购得心仪的藏品,他多次变卖家产,最困顿时,甚至卖掉了房子,友人笑称他是“守着金屋缺钱花”。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他对茶具情有独钟,哪怕是相隔千山万水,只要有了藏品的线索,他会关山苦渡,落手为安。回顾收藏之路,黄福弟既有获得心仪作品的喜悦,也有与珍品擦肩而过的遗憾,偶尔也有捡漏后的窃喜,还有收到赝品的懊恼。

  在黄福弟收藏的名人壶中,有清早期的朱泥镂空梨形壶,有存世极少的邵大亨鼓腹壶,更有陈曼生的半瓢壶。他通过拜访名师,深入产地,研究收藏品的来龙去脉,对每一件收藏品都写出了准确的文字说明。《粲雅轩藏壶》《壶里壶荼——黄福弟收藏茶具展》两本书,就是他从理论上对收藏之路做的总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评价他说,黄福弟收藏的壶具,品种多,品相好,系列完整,已属少见,且他从不张扬,堪称是中国一位低调的收藏大家。他还称赞黄福弟是一个有文化、有见识、有思想的收藏家。

  从这个评语中,人们可见黄福弟对于紫砂茶具和历代瓷器茗具,不是一般喜爱,而是灵魂相伴。此等痴迷,远非寻常爱好者所能及。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热爱,才成就了其收藏大业。每一把所藏之壶,皆是他心血的凝结;每一次追寻,都是他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与古代匠人的隔空共鸣。壶中有茶香,亦有文化的脉流;有手艺的传承,更有人文的温度。

  黄福弟被评为上海十大收藏家之一。他说:“我能在中国历代茶具收藏领域小有收获,完全得益于时代机遇与个人爱好的机缘巧合,得益于众多良师益友风雨同舟鼎力相助,一句话,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才使我能够奇迹般地圆了年少时的金色梦境,也让我的生活充实起来。”

  收藏不是拥有那么简单。收藏的终极乐趣,不是独乐乐而是众乐乐。他认为收藏的把玩之乐、交友之乐、分享之乐、探究之乐,常常令人陶醉。所以,在政府支持下,他将多年的心血,变为社会的共同资源,以启迪引领更多的茶具爱好者;将私藏公之于众,使个人的雅趣升华为众人的审美盛宴。黄福弟说:“弘扬民族文化、服务社会大众、丰富业余生活、推动地方发展是我的办馆宗旨,藏品的系列性、精品性、知识性和展出的长期性、公益性、大众性是我的办馆目标。”

  壶中见天地,小器藏大情。黄福弟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收藏的最高境界是分享与传承。他本人也宛如一把古朴的紫砂壶,外表谦和,内里却宽广深远。他是收藏家,更是文化的使者、美的传播者。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担当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