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卫·霍克尼大展印象记
2025-09-12
作者:张丽阳
大卫·霍克尼,1937年出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被誉为“英国艺术教父”。其创作涵盖油画、水彩、摄影、印刷版画等媒介,并长期探索传真机、激光影印机、iPad等科技手段的艺术应用。
大卫·霍克尼沉浸式艺术展正在上海展出,还没来得及去看,倒是先在巴黎碰到了路易威登基金会举办的《大卫·霍克尼25》大展,它非常全面地汇集了艺术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尤其是展览由霍克尼亲自操刀,这样就有机会一探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艺术,甚至他自己,蛮难得。
之前对大卫·霍克尼的了解只翎片羽,他的风景,色彩缤纷,似一把水果糖,儿童画般天真。在北京看过小号的《大水花》,炽热日光下静寂的午后,是上一段欢悦后和下一段乐声响起之间的无聊时光。
浓烈但冷静
一个人画画为什么可以浓烈的同时还冷静呢?用色极亮,过于悦目就让人心生警惕,是不是加了“工业糖精”。但霍克尼用色纯,变化多,配色也舒服,又把色彩一格格地框起来,再浓,也只是沉下去,不会溢出来,非常稳。
我想霍克尼的内心秩序感一定很强,他自己策展,作品一组组的,规规矩矩地安排好,一个厅是早期作品,一个厅是人物,一个厅是风景,一个厅是3D建模探索空间,一五一十一丝不苟。想来他享受画画,享受的是驯服和奔放,在过程中愉悦自己。
虽然都是纯色快意,霍克尼和梵高不一样,霍克尼可没有燃烧自己,他的灼热是电喷枪发出的火,冷静地烧,连火苗都不跳动。
他的画视角上很多是选近处一个点阔开去,和常规西方透视不一样,这一点也说不上多么特别,特别的是他用笔简却聚得住气,能拉得住神,不让观者目光散掉。
展厅中部有一幅巨作,十几米长,几米高,一棵树是一棵树,根根如剪影自成一格,帮助你聚焦,后面一团树雾更如磁石。只给你一次挪开视线的机会,就是右边两棵树和后面矮矮的红色小屋,左边摆一棵,只把下面涂黑,框住视线,目光不要来回晃,认真一点,会看到正前方的无限远处。
看满十分钟,就参与了霍克尼精心策划的舞台剧,音乐都会在脑后想起。
流动不妄为
在风景部分的最后,霍克尼把三幅画并排放着,每一幅里都有一棵树,笔直又盎然,水平线造出空间,因为景切得近,这些树独立但不孤单。背景值得参详,不一样的纹路,呈现出不一样的环境,同时描绘光、空气与风,即使是流动,也是秩序井然。
还有一幅窗前书桌的画(见上图),我印象很深。想象一下,窗外春雨料峭,屋内温暖,早春绿意侵进来,那么光在墙壁上的闪烁是什么样的?霍克尼能把这些同时画出来,仍然不让颜色放肆,用淡蓝格子桌布静静托住。
对于描绘自然,我最喜欢他的部分是画水,雨水颇有幽默感,活灵活现的俏皮,叮叮咚咚的。一湖池水静的时候一丝纹路都不给,不会无聊,他有一万种办法让画面活起来。如果是泳池里的水,波光潋滟具象成钻石般,能画得坚决,简单,还这么活泼,需要非常好的概括能力。物质世界的细节太多了,能把其中一部分抓住,展现出来何其难。
简单却传神
肖像展厅,满满一墙,每一幅都简单得不得了,背景都是空的,只有人坐在那里,寥寥数笔交代,传神到如同要和你开口说话,但站在前面就会踌躇,和谁先开始聊呢?我倾向认为霍克尼的人物和风景采用的是同样的思路,在冷静、缜密与逻辑的基础上概括,然后在框架下运用色彩,增加有限的丰富,保证凝练与聚焦。
有一组人和小狗互动的小画在这个展厅一进门的地方,好多人围着看。小狗的身体是相对实的,传递出真实的触感,肉乎乎的。两者之间的肢体语言说尽了一切。还有他的系列夜景,同样用笔不多,只有云月朦胧,树影婆娑,灯光暖暖,老人家温柔得很,似在告诉我们,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