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润无声
——追忆张培础先生
2025-08-21    作者:邵 竞

  8月10日,惊闻恩师张培础先生逝去的消息,我怔立当场,一股深切的寒意无声漫来,周遭的寂静仿佛忽然有了重量,沉沉包裹住我。

  先生乃海派艺术名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其于沪上艺坛,德高望重而谦冲自牧,成名既早,内蕴尤深,更兼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毕生心力尽瘁于美术教育及中国画创作之沃壤,根深叶茂,嘉惠艺林。

  回溯至1994年,我自华山美校工艺美术专业毕业,正埋首于华彩璀璨的首饰设计之中。那是一方安稳的天地,在旁人眼中已是坦途。彼时,我亦沉浸于这方寸间的精雕细琢。然,先生慧眼如炬,循迹而至。他语重心长,恳切道:“你有底子,别停步。去考美院国画系,能再提升。”先生之言,如暗夜星火,骤然点燃我心底蛰伏已久的艺术渴慕。

  承蒙先生指引之光,我决然踏上备考之途。1995年,终得幸踏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殿堂,得以亲承先生謦软,浸润于其学养之海。

  在美院国画系沉潜的四载春秋,记忆最深的是先生授业的身影。每逢人物写生课,张先生从不吝于亲自示范,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画艺呈现于我们面前。他铺开宣纸,与我们学生并肩而坐,一同凝神于模特的姿态神韵。只见他腕底毫锋翻飞,时而灵若惊鸿,勾勒出流转的气韵;时而苍辣遒劲,刻画出坚实的骨相。那灵动跳跃的墨色与老辣沉雄的线条交织缠绕,瞬息间,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便跃然纸上,令我们叹为观止。先生作画,技法尽显于笔端,毫无门户之私。他尤其鼓励我们在水墨人物上大胆探索,常笑言:“放开手脚,‘乱涂乱画’!笔墨要活,贵在生趣与真性情,不必被条条框框束缚!”有时,他端详着自己刚完成的画作,又会带着几分自嘲的幽默,转头对我们这些学生笑道:“唉,我这画法,老派喽,太保守喽……知道你们年轻人不喜欢这种的。”这坦诚的笑语里,没有丝毫权威的架子,唯有对艺术创新的热切期许和对我们这些后生勇于突破的深切鼓励与包容。

  这段浸润于传统又充满生机的学习时光,于墨分五色、笔走龙蛇间,锤炼的岂止于形似之技?那是对气韵生动、意境幽远、骨法用笔的深切体悟与血脉交融。这份根植于千年文脉又经先生妙手点化的艺术滋养,如同无声的墨韵,丝丝缕缕渗透心魂。日后,当我在出版社与新闻单位执掌美术设计之职,这份积淀悄然化作了版面的呼吸韵律、插图的筋骨力道、视觉的留白意境。

  先生不仅在艺途上为我们拨云指路,引领我们探寻中国画的无尽玄奥,更以自身风骨为我们立下为艺为人的圭臬。他常言:“我们画图的人,做人要糊涂一些。”这句看似朴拙的箴言,包裹着的是正直善良后的豁达包容,是“肃然”底色下的通透智慧与温润幽默。这一切,皆如最深的烙印,镌刻于我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