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微观叙事的力量

2025-08-14    作者:莯 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院线“暑期档”中有三部相关题材的影片,其中两部已经上映。一是7月下旬上映后票房和口碑持续攀升的《南京照相馆》,另一部是上映不到一周,但评价已出现两极的《东极岛》。

  过往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

  抗日战争题材的华语电影不少,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并不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21世纪初两位著名导演的“大片”:陆川的《南京!南京!》(2009)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2011)。

  《南京!南京!》采用散点叙事手法,呈现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选择和命运,其中日本士兵角川的反思视角,特别是电影结尾的处理——角川受到良心谴责,把一老一小两名大屠杀幸存者送出南京城后举枪自杀——更是引发了观众对电影立场的争议。有批评者严厉指出,电影对角川形象的刻画有“美化日军”的嫌疑。《金陵十三钗》从一个美国混混假牧师的视角出发,主要讲述一群硬闯入教堂避难的风尘女子舍身相救唱诗班女学生的故事。但是,谁能说以秦淮妓女替代学生就是人道主义?除了在伦理价值上遭到质疑外,观众对影片中过度渲染的“十三钗”的旗袍曲线,花枝招展,披金戴玉……也有不少诘难。

  同一时期还有一部中德法合拍片《拉贝日记》(2009)。影片从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视角呈现了一个“中国版辛德勒”的故事,流于温情传奇,南京成了背景板。

  不难看出,这三部电影都依靠了外来者的视角,有评者论,这在无形中削弱了中国人作为受难者的形象。历史创伤题材,从来都是影视创作的难点,尤其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表达的关系。

  另外几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包括香港导演牟敦芾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1995)、吴子牛导演的《南京 1937》(1996)、杜国威导演的《五月八月》(2002)和郑方南导演的《栖霞寺 1937》(2004)。

  最早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是罗冠群导演的《屠城血证》(1987)。剧情着重围绕男主人公展涛誓死保护一组可以证明日军罪行的照片展开。《南京照相馆》的制作方买下了它的改编权。

  《南京照相馆》做对了什么

  截至8月13日12时,今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已突破87亿元,其中,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位居榜首,票房已破23.2亿元,是当下的票房冠军。

  如何阐释南京大屠杀这场20世纪中华民族深重的集体灾难,显然意义重大。但这种带有全民伤痛的题材,在创作上很容易陷入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宏大叙事,过度渲染暴力,缺乏理性克制等。《南京照相馆》寻找到了一个极其巧妙的叙事切口:小人物和小线索。

  过往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主角或第一视角有医生和外国记者(《屠城血证》),嫁给中国医生的日本女性(《南京1937》),僧侣(《栖霞寺 1937》),国军神枪手、美国神父和秦淮妓女(《金陵十三钗》),反思战争的日本士兵和悔过的翻译官(《南京!南京!》)……却没有普通南京市民。

  进入重大历史创伤的入口和角度有很多,《南京照相馆》以普通民众的视角,借助一家普通照相馆走进历史的细部。

  在《南京照相馆》中,主要人物是邮差、照相馆老板及家人、伤兵、跑龙套的女演员、汉奸翻译,都是如假包换的小人物。当普通人成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叙事的核心时,因其贴合观众的感受与表达,从而能在引发观众共鸣的基础上,传递抗战精神的内涵。

  以往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为展现历史真实,往往会呈现惨烈的屠杀场面和各种令观众不忍直视的细节。比如《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就因对侵华日军的罪行进行了细致、赤裸,甚至血腥的再现,在香港被定为限制级影片,也未能在内地上映。《南京照相馆》在表现日军暴行时,影像表达冷静克制。特别是在表现“强奸”时,不再将镜头对准受辱的女性,而是“凝视”生满烂疮的日本兵后背,以及因受辱而精神失常的女性。这种不同于过往的视角,有一种特别的尖锐——将观众的关注重点引导到侵略者的凶残和丑恶上,同时也让今天的人们对战争灾难中那些饱受屈辱与生死困厄的个体充满悲悯。

  在尊重历史、尊重观众、尊重市场上,《南京照相馆》无疑找到了一种能争取到受众最大公约数的拍法。

  战争中的普通人

  电影开篇,是迅速叠加的城破前的状态:虚假的“捷报”,部队指挥系统的崩溃,溃兵和“督战队”的手足相残,大量军民滞留于江岸……

  邮差苏柳昌因为一份善意,没有赶上撤离的邮车,而下一秒钟,邮车就被日机投下的炸弹炸翻了。由于邮差制服与军服太像,他被日军咬住追杀,一边逃一边脱帽除衣,被追到无路可逃时,刚从家里拿到的影集——逃难的人带着记忆上路,在情在理——掉落,不会冲印照片的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据此将他误认作照相馆学徒。这也是“照片”这个核心叙事载体的第一次出场。

  照相馆老板老金拖家带口,没能逃出城去,一家4口躲在照相馆地窖里;汉奸翻译王广海想给情人演员林毓秀搞到一张通行证,让她假扮苏柳昌的妻子,也搬进了照相馆;林毓秀装满沉甸甸电影胶片的大木箱里,藏着一位警察出身的国军杂牌军逃兵宋存义,在日军逼迫林毓秀脱光衣服唱戏时,他救过她。就这样,在硝烟弥漫、哭号声不绝的南京城里,几个普通人在这个名为“吉祥照相馆”的偏安之所,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与《屠城血证》中道德上绝对清白的主角不同,《南京照相馆》的主角邮差苏柳昌和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开始只想保命,两人甚至争抢“活命字条”,发现照片中日军屠城的罪证后,仍然经历了动摇和挣扎。随着对日军暴行体认的深入,良知和朴素的民族情感才占据了上风。从“活下去”,到不惧冒险乃至牺牲也要留存日军罪行的铁证,甚至推让“通行证”……人物形象丰满、立得住,人物心理变化轨迹与故事的起承转合又紧紧咬合,实现了紧张而严密的影片叙事。

  演员在平民形象的塑造以及人物的成长脉络上贡献很大。南京演员王骁,将老南京城里的一个照相馆老板——既有生意人的精细和隐忍,又有市井百姓的烟火气,更有疾恶如仇冲冠一怒的男子气的“老南京”演活了。

  汉奸翻译投机、狡黠,但人性未泯、善意尚存。那种复杂的矛盾感,被演员王传君表演得寸寸清晰。上海话、南京话、日语切换自如,活灵活现一个80多年前混迹于江浙沪,到哪都“吃得开”的老油子形象。

  高叶饰演的女演员林毓秀,从影片开始时的心存侥幸、主动配合,到经历羞辱后的侥幸幻灭,看到屠城照片时的震惊,目睹日军残忍摔死孩子时的巨大惊骇,接过死孩子还被要求笑时的浑身颤栗,直到被凌辱后的失魂落魄……也演活了人物觉醒的内在逻辑。

  “文质彬彬”的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没有被洗白,“守诺”开出的两张通行证,竟是两道索命符,伪善的假面被彻底撕下。想来观众看到本以为是向生却是去赴死的母女惨死时,一定汗毛倒竖。但对“没有觉醒的鬼子”这种原则和逻辑上的不错乱,是认同的。

  历史在照片中显影

  《南京照相馆》和《屠城血证》的核心故事取材自同一个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初,在南京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当学徒的罗瑾,从一名日军军官要求冲洗的胶卷中发现了许多日军屠杀军民、奸淫妇女等暴行的照片,偷偷加印了一套,并挑选了16张做成一本相册,冒险留存,后来同学吴旋接力冒险守护。1947年,在南京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上,这本相册成了给南京大屠杀案主犯、原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定罪的重要证据。

  《南京照相馆》用镜头1比1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惨况。同时还原的,还有日军为欺骗世界、捏造南京城“一片祥和”而强迫南京市民摆拍“亲善照”的历史。

  导演申奥说,当他发现英文“shoot”既有摄影也有枪击的含义后,便决定将这一巧思放进电影叙事中。观众于是看到,电影紧紧围绕“摄影”和“照片”推进剧情: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奉命拍摄战争影像,通过他的行动轨迹和镜头,南京大屠杀得以正面展现;冒充学徒的邮差苏柳昌为了保住自己和照相馆另外几个人的性命,跟着照相馆老板老金靠死记硬背迅速“出徒”;一张张血腥的屠城罪证在红色暗房中显影,室内的照片与城中正在发生的屠杀形成了最为直观的呼应,电影中人物的成长弧光也开始与“照片”紧紧绑在了一起。

  “洗是汉奸,不洗没命。”但当他们识别并指认出照片中的死难者——电报局的李小姐、柳树巷8号的店家、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宋存义的弟弟时,活命的目的就不只是为了活命,而是为了完成比生命更重要的事:保存证据,把证据带出去。在照片中显影的侵略者的罪恶铁证,就这样成为了人物觉醒的催化剂。

  影片最终不仅完成了日军“以枪屠杀”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以照片留证”的故事闭环,还在电影首尾两处,通过两次开枪和摄影的镜头切合,帮助观众完成了从民族之殇的痛彻到天道昭然正义执行的情绪闭环。

  “照片”,这个小而实的叙事载体,除了其“主线主位”不可撼动的价值及功能外,在影片的全部辅线、边边角角中,也都被运用到了几乎难以尽数的面向。

  与妻女分别的当晚,老金带大家“日行千里”,他挥手拉下照相馆供顾客拍照用的背景布,随着他们念出“北京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西湖、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后,大好河山得以具象化,国家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近结尾时,伴随着一张张大幅照片的交错剪辑,那些惨死、牺牲的无名的人,重新在相纸上显影、定影。伴随着他们的脸庞由暗转明、由模糊转为清晰,王骁一口地道的南京话响起——那是金老板在为照片中人拍照时与他们的寒暄。观众从那些客套话中得知,原来他们曾是立志救死扶伤的女护士、憧憬未来的新婚夫妻、前程大好的留洋学生、感情深厚的闺中密友、刚满月的婴儿……镜头一转,他们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备受折磨,惨遭杀害。

  犹太裔美国汉学家舒衡哲认为,抽象是记忆最狂热的敌人。当人们用数字——纳粹杀害了600万犹太人,日本兵杀害了30万南京人——去总结大屠杀时,大屠杀的记忆反而被淹没了。在她看来,应该尝试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大屠杀,即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段又一段的记忆中去直面那段历史。大屠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南京照相馆》做到了。

  当然,电影并非完美,除了有些叙事有“为剧情服务”的逻辑瑕疵和个别剧情转折生硬外,最大的遗憾是,在南京大屠杀——抗战胜利——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战犯这三段间缺乏必要的时间交代。对于不完全了解整个抗战史的观众来说,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